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部编版)核心思维导图
核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思维导图总览
- 中心主题: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曙光
- 两大分支:
- 早期人类: 元谋人 → 北京人 → 河姆渡人 & 半坡人
- 传说时代: 炎黄联盟 → 尧舜禹的“禅让”
早期人类
| 早期人类 | 元谋人 | 北京人 | 河姆渡人 | 半坡人 |
|---|---|---|---|---|
| 时间 | 约170万年前 | 约70万-20万年前 | 约7000年前 | 约6000年前 |
| 地点 | 云南元谋 | 北京周口店 | 浙江余姚 | 陕西西安 |
| 生产工具 | 打制石器 |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 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 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
| 用火情况 | 会用火 | 会使用天然火 | 会使用火 | 会使用火 |
| 生产生活 | 原始农业(种植水稻) 原始畜牧业(饲养家畜) 定居生活(干栏式建筑) |
原始农业(种植粟) 原始畜牧业(饲养猪狗等) 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屋) |
||
| 社会组织 | 氏族公社 | 氏族公社 | ||
| 历史地位 |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 我国境内远古人类的代表 | 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 |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 |
【核心概念辨析】
- 旧石器时代 vs. 新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过着迁徙生活,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 新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定居生活,代表:河姆渡人、半坡人。
- 河姆渡 vs. 半坡:
- 地域: 一个在长江流域(南方),一个在黄河流域(北方)。
- 房屋: 南方潮湿多雨,建干栏式建筑;北方干燥寒冷,建半地穴式房屋。
- 农作物: 南方种水稻,北方种粟。
传说时代
| 传说人物 | 主要事迹 | 相关制度/文化 |
|---|---|---|
| 炎帝 & 黄帝 | ① 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 ② 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
炎黄部落联盟 → 华夏族(汉族前身)的雏形。 |
| 尧 & 舜 & 禹 | ① 尧:生活简朴,爱民如子。 ② 舜:贤德,孝敬父母。 ③ 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
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不传给儿子。 |
| 大禹 | ① 治水成功。 ②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
禅让制被世袭制(“家天下”)所取代。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思维导图总览
- 中心主题: 夏商周:王朝更替与制度文明
- 三大分支:
- 王朝更迭: 夏 → 商 → 西周 → 春秋战国
- 政治制度: 世袭制 → 分封制 → 宗法制
- 社会变革: 铁器牛耕 → 百家争鸣
王朝更迭
| 朝代 | 时间 | 开国/亡国君主 | 重要事件/制度 |
|---|---|---|---|
| 夏朝 | 约公元前2070年 - 约公元前1600年 | 禹(建立)→ 桀(亡) | ①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王朝。 ②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家天下”)。 ③ 二里头遗址可能为夏朝中晚期都城。 |
| 商朝 | 约公元前1600年 - 公元前1046年 | 汤(建立)→ 纣(亡) | ① 盘庚迁殷(后商),商朝稳定发展。 ②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③ 青铜文明鼎盛(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
| 西周 | 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 周武王(建立)→ 周幽王(亡) | ①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 ② 分封制(巩固统治)。 ③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
| 东周 | 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56年 | 周平王东迁洛邑 | 分为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476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兼并战争更加剧烈,各国变法图强。 |
【春秋五霸 & 战国七雄】
-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常用齐桓公、晋文公代表)
-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方位记: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政治制度
| 制度名称 | 实施朝代 | 目的 | 内容/核心 | 影响 |
|---|---|---|---|---|
| 世袭制 | 夏朝 | 确保王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 王位、爵位世代相传,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 标志着“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
| 分封制 | 西周 | 巩固对广袤疆域的统治 | ①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和先代贵族。 ② 受封者成为诸侯,必须服从命令、镇守疆土、保卫王室、交纳贡赋、随从作战。 |
积极: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消极:后期导致诸侯割据,王室衰微。 |
| 宗法制 | 西周 | 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①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
社会变革(春秋战国)
| 领域 | 影响 | |
|---|---|---|
| 经济 | ①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 兴修水利(如:都江堰)。 ③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 政治 | ① 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 ② 战争:从“尊王攘夷”到兼并统一。 |
上层建筑发生变化,各国为富国强兵而改革。 |
| 思想文化 | 百家争鸣 |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
【商鞅变法(核心考点)】
- 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
-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推行县制;编订户籍。
-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社会风俗: 统一度量衡;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
- 意义:
- 使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 深刻地改变了秦国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思维导图总览
- 中心主题: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巩固
- 三大分支:
- 秦朝: 短命王朝,开创大一统。
- 西汉: 汉武帝大一统,丝绸之路开辟。
- 东汉: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 主题 | |
|---|---|
| 建立 |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
| 巩固措施(大一统) | 政治: ① 创立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 ② 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经济: ①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② 统一度量衡。 ③ 统一车轨。 文化: ① 统一文字(小篆作为标准文字)。 ②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 ①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② 南征百越,开凿灵渠。 |
| 灭亡 | 原因: ① 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严苛)。 ② 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结果: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
【秦朝历史地位】
- 功: 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 过: 实行暴政,统治短暂,二世而亡。
西汉(公元前202年 - 公元9年)
| 主题 | |
|---|---|
| 建立与休养生息 | ① 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汉)。 ②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恢复经济。 |
| 汉武帝的大一统(鼎盛) | 政治: “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设立刺史监督地方。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在长安设立太学。 经济: 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
| 对外交流 | 张骞通西域: ① 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② 影响:丝绸之路开辟(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 灭亡 |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公元9年 - 公元23年)。 |
东汉(公元25年 - 公元220年)
| 主题 | |
|---|---|
| 建立与“光武中兴” | ① 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东汉)。 ② 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
| 科技文化 | ① 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②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③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
| 衰亡与黄巾起义 | ① 外戚与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② 黄巾起义(公元184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
| 最终灭亡 |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
总结与复习建议
- 抓住一条主线: 统一与分裂,从史前部落联盟,到夏商周的诸侯分封,再到秦汉的大一统,理解中国历史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 把握核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的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到汉武帝的巩固(推恩令、罢黜百家),理解其核心是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 比较学习法:
- 比较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打制→磨制→铁器)。
- 比较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郡县制)。
- 比较不同朝代的兴衰原因(如:秦的暴政与汉的休养生息)。
- 串联关键事件: 将商鞅变法、秦统一、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张骞通西域等关键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理解因果关系。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系统地梳理七年级上册的历史知识,祝你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