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氓思维”(Mob Mentality),也常被称为“乌合之众效应”或“群体性迷失”,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它描述了当个体融入一个情绪高涨、目标统一的群体时,其个人理性、责任感和自我意识会显著下降,转而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非理性的、甚至破坏性的行为模式。

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1895年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系统性地提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核心特征
群氓思维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
匿名性:
- 表现: 在群体中,个人感觉自己是“匿名”的,不会被单独识别和问责,这种匿名感削弱了个人的责任感,使其敢于做出在独处时绝不会做的极端行为。
- 例子: 网络暴力中,躲在ID和屏幕后面的用户言语刻薄,因为他们觉得不会被追责。
-
情绪传染:
- 表现: 群体情绪(如愤怒、狂热、恐慌)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压倒了个人的冷静和理智,个人的情绪会被群体的集体情绪所主导和放大。
- 例子: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一小部分球迷的骚动会迅速感染看台上的其他人,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的冲突。
-
去个性化:
- 表现: 个体在群体中逐渐失去自我意识,不再以“我”的身份思考,而是以“我们”的身份行动,个人的身份、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被群体的共同身份所取代。
- 例子: 参与邪教或极端组织的成员,在群体氛围中会放弃原有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规范,完全服从于组织的教义。
-
责任分散:
- 表现: “法不责众”的心理,当错误或罪行由群体共同实施时,每个个体都会觉得责任由大家分担,自己承担的后果很小,从而降低了行为的道德门槛。
- 例子: 在哄抢事件中,参与者会认为“大家都在抢,我一个人不抢也没用,而且被抓的概率很小”。
-
智力与道德水平下降:
- 表现: 勒庞认为,群体的智力总是低于组成群体的个体智力,在群体压力下,人们倾向于放弃复杂的思考,转而接受简单、极端、情绪化的口号和观念,道德上,群体可能表现出原始的、野蛮的冲动。
- 例子: 群体更容易相信谣言和阴谋论,而不是经过验证的事实。
-
易受暗示与轻信:
- 表现: 处于群氓状态下的个体,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极易受到领袖或煽动者的暗示和影响,他们会不加辨别地接受群体所传递的信息。
- 例子: 谣言一旦在群体中传播开来,会迅速被当作“事实”接受,并引发恐慌。
形成机制
群氓思维的形成通常需要几个关键条件:
- 同质性群体: 成员背景、目标或情绪相似,容易产生共鸣。
- 匿名环境: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匿名性是催化剂。
- 情绪唤醒: 群体处于强烈的情绪状态中,如愤怒、恐惧、狂喜或悲伤。
- 领袖或核心人物: 一个有煽动性、能提供明确方向和口号的领袖,能有效引导群体的行为。
- 外部压力或危机: 面对共同的威胁或困境,人们更容易团结成一个情绪化的群体。
经典案例
-
历史案例:法国大革命
勒庞本人就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行为的,他认为,当时由市民组成的暴民,在情绪的驱使下,推翻了专制王权,但随后也陷入了非理性的恐怖统治,大量处决“敌人”,行为完全被集体情绪所支配。
-
社会案例:抢购潮与挤兑
在发生疫情、经济危机或自然灾害时,关于某种物资(如口罩、粮食、药品)短缺的谣言一旦传出,就会引发大规模的抢购,人们并非真的需要那么多,而是看到别人在抢,自己也跟着抢,陷入一种“不抢就会吃亏”的集体恐慌。
-
网络案例:网络暴力
这是群氓思维在数字时代的典型体现,一个事件被曝光后,网民们迅速集结成“审判团”,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语言攻击和道德审判,在匿名的保护下,个体的同情心和理性被愤怒的群体情绪所淹没,导致悲剧发生。
-
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虽然这个实验主要研究的是权力对人的影响,但其结果也侧面印证了角色和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当“囚犯”和“狱警”穿上特定的制服、进入一个特定的角色后,他们的行为很快就偏离了正常轨道,表现出极端化的群体行为,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定群体中的“去个性化”和“群氓”倾向。
如何避免或应对群氓思维?
-
对个人而言:
- 保持独立思考: 在参与任何群体活动或讨论前,先问自己:“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吗?还是被大家带偏了?”
- 延迟判断: 在情绪激动时,不要立即做出反应,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收集更多信息,再做决定。
- 寻找“沉默的少数”: 意识到群体中可能也存在和你一样有不同看法但不敢发声的人,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哪怕声音很小。
- 警惕煽动性言论: 对那些使用绝对化词语(如“所有人”、“绝对”、“必须”)的言论保持警惕。
-
对社会和组织而言:
-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问责机制: 明确群体行为的边界,即使是集体行为也要有相应的责任追溯,打破“法不责众”的幻想。
- 鼓励多元化声音: 创造一个允许不同意见存在的环境,避免形成“一言堂”的群体压力。
- 提升媒介素养教育: 教育公众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从而提高对网络谣言和群体煽动的免疫力。
- 负责任的领导: 领导者应保持清醒,引导群体进行理性讨论,而不是利用情绪来达成目的。
“群氓思维”揭示了人性中一个深刻而普遍的弱点: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自我。 它并非总是负面的(在灾难面前,群体的团结和互助也是一种群氓效应),但在更多情况下,它指向的是一种危险的集体非理性。
理解群氓思维,不仅是为了解释历史上和社会中发生的种种怪诞现象,更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而不是被洪流裹挟的“乌合之众”的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