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山任务
情境描述: 实验者向一个4岁的孩子展示一个由三座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山组成的模型(一座绿色的尖山,一座蓝色的圆山,一座棕色的平顶山),让孩子坐在桌子的一边,实验者从孩子的视角摆放一个玩偶娃娃(放在蓝色圆山的后面),实验者问孩子:“如果你坐到娃娃那边去,你会看到什么?”

孩子的典型回答: 孩子会指着他自己看到的景象,说:“我会看到绿色的尖山和蓝色的圆山,娃娃被挡住了。” 他无法从娃娃的视角来描述看到的景象,只会描述他自己看到的。
思维特点分析:
- 自我中心主义:这是学前儿童思维最核心的特点之一,孩子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视角、想法和感受当作是所有人的,在他的世界里,“我看到的”世界本来的样子”,他很难想象别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
- 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他无法进行心理上的“换位思考”,无法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去思考他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或想到什么。
守恒实验
A. 液体守恒
情境描述: 实验者当着孩子的面,将一杯等量的红色液体(从A杯倒入B杯),A杯是矮而宽的,B杯是高而窄的,孩子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
孩子的典型回答: 实验者问:“A杯里的水和B杯里的水,哪个更多?” 孩子会毫不犹豫地指着B杯(高而窄的杯子)说:“B杯里的水更多!”
思维特点分析:
- 直觉性思维:孩子的判断是基于眼前最直观、最明显的视觉特征,他看到了B杯“更高”,所以里面的液体“一定”更多,他的思维是即时的、不经过逻辑推理的。
- 中心化:他只能关注到问题的一个维度(高度),而忽略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维度(宽度),他无法同时将两个维度纳入考量并进行比较。
- 可逆性思维的缺乏:他无法在头脑中逆转这个操作过程,他不能想:“水是从A杯倒过来的,所以水量是一样的,只是杯子形状变了。”
B. 数量守恒
情境描述: 实验者摆出一排整齐的、间距相等的积木(比如10块),然后当着孩子的面,将这排积木拉伸,使它们变得更长,但间距变大,数量没变。
孩子的典型回答: 实验者问:“这两排积木的数量还一样多吗?” 孩会说:“不一样了!这一排(被拉长的那排)更多!”
思维特点分析:
- 与液体守恒类似,孩子被“长度”这个最突出的特征所吸引,而忽略了“数量”这个本质属性,他的思维受限于事物的表面形态,而非其内在的、不变的属性。
泛灵论
情境描述: 一个5岁的孩子在玩他的小汽车,不小心把它撞到了墙上,他可能会对汽车说:“都怪你,不听话,自己撞墙!” 或者,他会对天上的云朵说:“云朵宝宝,你别走,再陪我玩一会儿吧。” 他甚至会认为月亮在跟着他走。
思维特点分析:
- 将生命和意识赋予无生命物体:孩子会把自己有生命、有意识、有情感的经验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上,在他看来,世界充满了和他一样有思想、有感情的存在。
- 万物有灵:这是儿童在解释世界时的一种朴素方式,因为他还不能完全理解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比如惯性、引力),所以用“有灵性”来解释事物的行为,比如汽车会“不听话”,云朵会“陪他玩”。
象征性游戏与梦
情境描述: 一个3岁的孩子拿着一个香蕉当电话,对着另一头说:“喂?是妈妈吗?我今天在幼儿园很乖,吃了好多饭。” 或者,他可能会告诉你他昨晚梦见了一只会飞的大象,带他去月亮上吃冰淇淋。
思维特点分析:
- 象征性功能:这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一大飞跃,他们能够用一个物体(香蕉)来代表另一个不在场的物体(电话),并用语言进行角色扮演,这是语言、想象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
- 现实与幻想的界限模糊:他们的思维非常灵活,可以轻易地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切换,在他们看来,梦里的经历和现实中的经历一样真实,他们不会去质疑大象为什么会飞,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想象是构建现实的一部分。
不能分类
情境描述: 实验者给孩子看一些物品: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一个橙子(水果),以及一辆小汽车、一个皮球(玩具),然后问孩子:“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孩子的典型回答: 孩子可能会把苹果和汽车放在一起,因为他认为“苹果是红色的,汽车也是红色的”,或者,他可能会把所有东西都混在一起,因为他觉得它们都是“好玩的”。
思维特点分析:
- 基于感知特征的分类:学前儿童分类的标准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水果”或“玩具”),而是它们外在的、表面的、偶然的特征(比如颜色、大小、形状)。
- 缺乏层级概念:他们还不能理解“水果”是一个更大的类别,而“苹果”是“水果”下面的一个小类别,他们的分类是平面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有层次的。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一个充满魔力和逻辑的独特世界,理解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
- 他们的逻辑是“自我中心”的:世界围绕我转。
- 他们的逻辑是“眼见为实”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真相。
- 他们的逻辑是“万物有灵”的:一切事物都和我一样有生命。
- 他们的逻辑是“充满想象”的:现实和幻想没有严格的界限。
作为家长或教育者,认识到这些特点至关重要,我们不应嘲笑或纠正他们的“错误”,而应理解这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必经阶段,通过提供丰富的体验、引导性的提问和耐心的陪伴,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地从“前运算阶段”迈向下一个更成熟的认知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