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新思维集团是什么?如何加入新思维集团?新思维集团靠谱吗?

“新思维集团”是中国教育行业,特别是K12(基础教育)领域一个极具代表性但又充满争议的机构,要全面理解它,需要从它的辉煌、争议、转型和现状等多个维度来看。

新思维集团是什么?如何加入新思维集团?新思维集团靠谱吗?-图1

集团简介

新思维教育集团(全称:杭州新思维教育集团)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它最初以“数学思维培训”为核心,逐步发展成为一家集K12学科培训、教育产品研发、师资培训、家庭教育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集团。

在鼎盛时期,新思维集团是中国K12课外辅导行业的巨头之一,尤其在数学培训领域,其品牌“新思维数学”和“小数点数学”家喻户晓。

辉煌时期的核心业务与成功因素

新思维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抓住了几个关键点:

  1. 核心业务:数学思维培训

    • 定位精准:它不单纯是“补课”,而是强调“培养数学思维”,这迎合了家长希望孩子“不仅会做题,更能理解逻辑”的需求,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 明星产品:“小数点数学”是其拳头产品,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显著提升,口碑极好。
  2. 强大的教研与师资力量

    • 名师效应:集团创始人兼CEO“宋怀强”(常被称为“宋爸”)本身就是一位资深数学教育专家,他的教育理念和个人魅力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家长,集团旗下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数学老师,形成了强大的“名师矩阵”。
    • 课程研发:投入大量资源研发独特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型,形成了标准化的教学流程,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扩张效率。
  3. 独特的商业模式

    • 直营+加盟:通过直营校树立品牌标杆,同时通过加盟模式快速扩张,将业务版图从杭州拓展到全国多个城市,成为行业内的巨头。
    • OMO(线上线下融合):较早地探索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通过直播、录播等方式扩大覆盖面。
  4. 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新思维非常擅长市场营销,通过举办大型讲座、公开课、竞赛等方式,持续在家长群体中建立品牌知名度和权威性。

争议与危机

新思维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双减”政策出台后被彻底引爆。

  1. 过度营销与销售导向

    为了追求利润增长,新思维的销售压力非常大,销售人员存在夸大宣传、诱导续费等行为,导致家长投诉不断,损害了品牌声誉。

  2. 师资管理问题

    在快速扩张期,对加盟校的师资把控能力下降,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名师资源难以复制到所有校区。

  3. 加盟模式的弊端

    加盟模式虽然扩张快,但也导致教学质量和服务标准难以统一,管理难度大,为后续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4. “双减”政策的致命一击

    • 2025年7月,中国出台“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政策明确规定:
      • 学科类培训机构(如数学、英语等)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 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 这对于像新思维这样以K12学科培训为核心业务、且主要依靠周末和假期盈利的机构来说,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其商业模式瞬间被颠覆。

转型与现状

面对“双减”的巨大冲击,新思维集团和其他教培巨头一样,被迫进行艰难的转型。

  1. 业务转型方向

    • 素质教育:转向非学科类培训,如科学、美术、编程、口才等,但这个赛道竞争激烈,且新思维原有的优势(数学名师、教研体系)难以完全迁移。
    • 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探索面向成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业务,这需要全新的市场渠道和运营能力,挑战巨大。
    • 教育硬件/内容:尝试开发学习机、点读笔等智能硬件,或向学校、教育机构输出课程内容和服务。
    • 家庭教育:利用原有的教育专家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培训等业务。
  2. 现状评估

    • 规模大幅收缩:大量校区关闭或转型,员工队伍锐减,曾经的全国性巨头风光不再。
    • 品牌价值受损:由于之前的争议和“双减”的冲击,品牌在家长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 转型仍在探索中:和许多同行一样,新思维仍在寻找新的、可持续的增长点,但尚未找到能替代原有K12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其转型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新思维集团是中国教培行业一个典型的缩影:

  • 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抓住了中国家庭对教育高度重视的机遇,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优质的教学产品,成为了行业翘楚,深刻影响了无数学生的成长路径。
  • 它也是一个争议的焦点:其逐利本性导致的教学质量下滑、过度营销等问题,也使其备受批评。
  • 它是“双减”政策的见证者和牺牲品:它的兴衰史,直观地反映了政策对行业格局的巨大重塑作用。

新思维集团已从巅峰滑落,进入了艰难的求生和转型阶段,它的未来,将取决于其能否在新的赛道上真正发挥出教育本质的价值,而不是重蹈过度商业化的覆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