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究竟该如何理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史,是哲学家们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二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对这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究竟该如何理解?-图1

从本体论角度看,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即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构成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集合体;辩证唯物主义进一步指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或表现,主观唯心主义如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如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黑格尔则将“绝对观念”视为世界的本源。

从认识论角度看,可知论者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可知论,认为人的意识能够通过实践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辩证唯物主义更是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可知论者则否认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本质,认为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我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休谟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知觉(印象和观念),无法认识知觉之外的“物自体”;康德虽然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认为人类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的本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不仅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且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必须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在认识活动中,人们必须回答认识的对象、来源、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密切相关。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表格来对比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

哲学派别 本体论观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认识论观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唯物主义 存在(物质)是第一性,思维(意识)是第二性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 思维(主观意识)是第一性,存在是第二性 可知论或不可知论,但认为认识依赖于主观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 思维(客观观念、绝对精神)是第一性,存在是第二性 可知论或不可知论,认为认识是对客观观念的把握
不可知论 回避或否认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不可知论,思维无法认识存在的本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决定了哲学派别的根本立场,也影响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方向,正确理解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以及指导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关问答FAQs:

  1. 问: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因为它是任何哲学家和哲学流派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涉及到世界的本原、认识的本质等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哲学派别的根本立场,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和获得正确的认识。

  2. 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对立是什么?
    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对“第一性”问题的回答不同,唯物主义坚持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是第二性的,认为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人脑的机能,唯心主义则坚持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或表现,这一对立构成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