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开展趣味导电活动,借简单电路与多样材料,让孩子亲手操作、观察现象,感知电流通路,激发探索电学奥秘的兴趣。
班开展趣味导电活动是一种极具教育意义且充满乐趣的方式,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以下是详细的活动设计方案及实施步骤:
活动目标
- 知识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知道电流可以通过某些材料流动(如金属),而无法通过其他材料(如塑料)。
- 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如电池、灯泡、导线)搭建电路,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导电性。
- 情感态度目标:鼓励孩子大胆猜测、勇于尝试,在合作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安全意识,明白不能随意触摸电源或潮湿环境下的电器。
材料准备(按小组分配)
序号 | 物品名称 | 数量/组 | 备注 |
---|---|---|---|
1 | 小型干电池 | 1节 | 使用5号或7号安全电池 |
2 | LED小灯珠 | 若干 | 低电压设计确保安全性 |
3 | 鳄鱼夹电线 | 2根 | 便于连接电路 |
4 | 测试样品盒 | 1个 | 内含多种待测物体 |
-金属勺子 | |||
-塑料吸管 | |||
-木棒 | |||
-橡皮擦 | |||
-铅笔石墨芯 | |||
-湿抹布片 | |||
5 | 记录卡 | 每人一张 | 画有表格用于标记结果 |
6 | 彩色贴纸 | 若干 | 区分导体/绝缘体的标签 |
活动流程
✅ 导入环节(约10分钟)
教师以魔术师的角色出场:“今天我要变一个神奇的魔法——让小小的灯光亮起来!”随后展示预先连接好的简单电路(仅含电池和灯泡),闭合开关后灯泡发光,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提问:“为什么灯会亮呢?是不是有看不见的小精灵在里面跑动呀?”引导幼儿思考“电”的存在形式,接着揭示主题:“其实这是一种叫做‘电’的能量在流动,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让它通过哦!”
🔍 探索阶段(分组实验,持续30分钟)
- 示范讲解:老师先演示如何正确组装基础电路:将两根导线分别接到电池正负极,再连接到LED灯两端使其发亮,强调注意事项:①不要短路;②轻拿轻放元件;③如果遇到困难可求助老师。
- 分组实践:每组依次选取一种测试物放入电路中间替换原有导体部分(例如去掉原来的铜线改用金属勺),观察LED是否仍然明亮,若亮起则判定该物体为导体,反之则为绝缘体,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并提醒他们做好分工协作。
- 数据整理:每位小朋友根据实验现象,在个人记录卡上对应的位置打勾或叉号,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例如蓝色代表导体,红色代表绝缘体,教师巡回指导,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哪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可能也是导体呢?”
💡 分享交流(集体讨论,约15分钟)
邀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发现,其他同学补充意见,师生共同归纳规律:像金属这类容易传电的材料称为导体;而非金属材料大多不易传电,属于绝缘体,还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应用场景,比如电线外包着橡胶皮是为了防触电,开关按钮通常由塑料制成等,此时可插入互动小游戏——“我是小小工程师”,给定特定任务(如设计一个不会漏电的手电筒模型),让孩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构建。
🎨 拓展延伸(自由创作时间,不限时长)
提供额外素材库供孩子们继续探索更多可能性,包括回形针、铝箔纸、陶瓷碎片等等,支持他们自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甚至尝试串联多个组件制作复杂的串联/并联电路模型,对于完成速度快的孩子,可以挑战更高阶的任务:测量不同长度相同材质导线对亮度的影响,或者比较新旧电池供电效果的差异。
安全保障措施
- 全程监督儿童使用电器元件的过程,防止误吞细小零件;
- 确保所有电子设备均处于低压直流状态,避免交流电带来的风险;
- 提前告知危险行为后果,如禁止将任意两个裸端直接相连造成短路;
- 配备急救箱应对突发状况。
评估方式
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方式,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 参与度: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 合作精神:能否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
- 思维活跃程度:能否提出有价值的疑问并能给出合理解释;
- 创新能力:能否独立想出新颖独特的解决办法。
FAQs
Q1: 如果我把手指放进正在工作的电路里会发生什么?
A: 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人体含有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溶液,是良好的导体,一旦手指接触到带电部位,电流就会流经身体可能导致刺痛感甚至严重伤害,所以在做任何有关电学的实验时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则,绝对不可以用手直接触碰正在通电的部分。
Q2: 为什么有时候同一个物体有时候能导电有时候又不能呢?
A: 这个现象很有趣!大多数物质本身的导电性能是固定的,但是外界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其表现,例如干燥的空气几乎是完美的绝缘体,但如果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即湿度变大),那么它就变得更容易传导电荷了,再比如木材通常是绝缘体,但如果被水浸湿后也会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因此我们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导体时要考虑当时的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