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趣味排序教案

排序教案:借实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按大小等特征排序,游戏

教学背景与目标

适用年龄段: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低年级(5-8岁)
核心能力培养:观察力、比较能力、逻辑思维、手眼协调、合作意识
知识目标:掌握按大小/长短/高矮/颜色等单一维度进行物体排序的规则;初步感知序列的传递性(如A>B且B>C则A>C)。
情感目标: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

趣味排序教案-图1


教学准备清单

类别 具体物品 用途说明
教具 彩色积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动物模型(大象/兔子/蚂蚁)、数字卡片1-10 实物操作演示
学具包 每人一套:①不同长度吸管(剪成5cm、8cm、12cm);②图案贴纸(圆形△□各3个);③可擦写白板+马克笔 分组练习使用
多媒体 PPT动画《小蚂蚁搬糖果》(展示错误与正确排序对比)、儿歌《排排队真好玩》音频 情境导入与节奏互动
奖励机制 “智慧之星”贴纸、小组积分黑板 即时反馈激励参与

教学过程详解(分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生活化的提问引发思考(约10分钟)

🎯 教师动作示范:拿出三本厚度明显的书堆叠在一起,故意放乱顺序后问:“如果要把书架上的书整理得整整齐齐,你会怎么放呢?”邀请学生上台尝试调整,并引导其他同学观察讨论,此时顺势引出关键词——“排序就是让东西像楼梯一样有规律地排列”。
💡 关键话术设计:“为什么超市里的货架总是从小到大标价?因为这样我们找东西会更方便呀!”将抽象概念与生活经验挂钩。

第二阶段:探索实践——多感官参与的活动设计(核心环节,约30分钟)

任务1️⃣:身体律动游戏《变成小火车》
规则:全体起立,根据指令快速组队,例如教师喊“按身高从矮到高!”时,孩子们需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纵队;接着变换为“按鞋子颜色深浅排序”,增加难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先比一比再决定位置”。
❗️注意点:对空间认知较弱的孩子给予肢体提示(如用手比划高低)。

任务2️⃣:桌面操作——给动物朋友排座位
发放印有草地背景的绘图纸和塑料动物玩具,要求按照体型从小到大排列,鼓励创造性表达:“你觉得长颈鹿应该坐在第几位?为什么?”完成后用胶棒固定并贴上序号标签,此环节兼顾精细动作训练与语言表述能力提升。

任务3️⃣:科学小实验《沉浮排序赛》
准备清水盆、乒乓球、石子、橡皮泥块若干,让学生预测不同材质的物品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或下沉),实际投放后记录结果,最后按浮力大小重新排序,跨学科融合物理现象,深化对“属性差异决定顺序”的理解。

第三阶段:巩固迁移——分层挑战任务(个性化指导窗口期)

▫️基础组:完成连线题——将散落的数字气球按升序连成彩虹桥;
▫️进阶组:设计迷宫路线图,规定只能走比当前步数大1的格子才能到达终点;
▫️拓展组:自选材料创作专属排序作品(如有孩子用纽扣缝制渐变色手环),教师针对各层次提供差异化支架式辅导。


评估方式多元化

☑️ 过程性评价:通过巡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决策路径(如是否反复比较后再动手);
☑️ 成果展示会:每组派代表讲解自己的排序逻辑,采用“三步解说法”——我发现了什么→我是怎么排的→这个顺序有什么用处;
☑️ 自我反思表:(如下图)帮助学生梳理收获与困惑。

我学会了…… 我觉得最难的是…… 下次想尝试的新方法
按长短给吸管排队 区分差不多粗细的两个杯子 用尺子量了再比较更准确

常见问题预判及应对策略

❓Q1: 如果两个孩子排出的结果不同怎么办?
👉 A: 不直接判定对错,而是让他们互相解释理由,例如甲认为A>B,乙坚持B>A时,可引入第三方工具(如天平称重量、卷尺测量)验证客观标准,培养实证精神。

❓Q2: 如何避免能力强的学生主导全部操作?
👉 A: 采用角色轮换制,设置“检查员”“记录员”“汇报员”等岗位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有贡献机会,对于提前完成的小组布置额外探究任务:“试试按两个条件同时排序会怎样?”


课后延伸建议

🌟家庭互动:晚餐时让孩子负责摆放餐具,按照碗>盘>勺子的顺序收纳;周末购物带上自制的“今日采购清单”(已按价格排序)。
🌟区角创设:在班级建构区投放乐高积木并标注数字编号,鼓励搭建前先按号码排序拼装底座。


相关问答FAQs

Q1: 孩子总是随意摆弄材料不愿意认真排序怎么办?
解决方案:将任务包装成角色扮演游戏,比如假装自己是“超市理货员”“图书馆管理员”,赋予社会角色意义;降低初始难度,从两三个物品开始逐步增加数量。

Q2: 如何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排序的本质?
检测方法:改变物体的呈现方式(如旋转图片方向、遮挡部分特征),观察其能否排除干扰因素抓住关键属性进行正确排序;或者提供反例让其纠错并说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