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附属高中(简称武大附中)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卓越教育传统的高级中学,学校位于武汉市风景秀丽的珞珈山南麓,坐落在中外闻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校园内,享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优势。
一、历史沿革

武大附中的前身是1916年4月建立的国立武昌高师附中,是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的附属学校,校址在武昌南路小学,即现在的武昌区潭秋中学所在地,1918年2月,附中校舍发生火灾后,几经变迁,最终搬到了武昌曹家巷(现武昌彭刘杨路七四三五工厂内),1923年9月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附中,1926年12月又改名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附中。
1932年,国立武汉大学从武昌阅马厂东厂口迁至珞珈山后,于1935年7月在珞珈山南麓的“庚子烈士纪念馆”创办了新的武大附中,取名私立武昌东湖中学,董事长为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先生,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沦陷,武大西迁四川乐山,武大附中也随之迁往乐山续办,并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附设珞嘉中学,1946年10月,武大附中随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仍沿用“武昌东湖中学”的校名,并于1947年秋季恢复上课。
新中国成立后,武大附中与省立武昌二中(今武汉市第十五中学)合并,1958年7月,由武汉大学数学系团总支倡议,经武汉大学党委批准,恢复武大附中,取名为武汉大学附属共青团中学,1959年8月,经武汉大学与武汉市教育局协商,武汉大学附属共青团中学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合并,定名为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校址位于武昌昙华林。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教职工强烈要求恢复武大附中,1970年2月,武汉大学决定在武大附小的基础上开设“武大附小初中班”,1972年5月,武大附小及武大附小初中班改为“武汉大学附属学校”,分设小学部与中学部,1980年4月,武大附校将中、小学部分开设立,中学部迁至武大南二门旁的新校区(今武大外校所在地),并更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叶钦桂接任校长,20世纪90年代,建立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武大附中初中部)。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上述几所学校的附属中学也相应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附属中学,2007年,位于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内的高中部新校区启用,初中部、高中部正式“分家”。
二、办学特色
武大附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所学校里开展革命活动,陈潭秋的夫人徐全直烈士(1927年在南京雨花台就义)曾兼任武昌师大附中和附小的校长,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曾于1924年至1925年在武昌师大附中读书,然后从这里投身革命,1924年9月,武昌师大附中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伍修权任团支部书记。
学校坚守小语种、科技创新实践特色教育阵地,广泛开拓珞珈山青少年科学院、成才讲堂、科技研学等活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课程体系,顺应了“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招录要求。
三、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7日,武大附中有专任教师93人,教学班24个,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57人,其中高级教师82人,特级教师3人,省级学科优秀教师3人,省教育科研“百佳”个人1人,省教改先进个人1人,有多人在省市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武汉大学每年都有多名学者专家来学校讲学,使学校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浓厚的名牌大学氛围。
四、教学成果

武大附中纯文理高考一本升学率在武汉市市级示范学校中高居榜首,超过武汉市半数省级示范高中,2012至2018年连续六届领军人才班(珞珈英才班、双外语卓越班)重点大学升学率均在85%以上。
五、校园环境
武大附中位于风景秀丽的珞珈山南麓,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有实验室、计算机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和教师电子备课室,还有学生阅览室和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学校生活设施齐全,全部教室和学生宿舍均配备有空调,并建有校园宽带网和学校网站。
六、国际交流
长期以来,武大附中先后与欧美、日、韩、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并聘请了多名优秀的外籍教师来学校任教。
武汉大学附属高中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果显著、校园环境优美、国际交流广泛的高级中学,它不仅继承了优良的办学传统,而且在新时代下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