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核心层面来理解: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
这是两者最基础的关系,语言为思维提供了必要的“外壳”和结构。
- 使思维具体化:没有语言,许多抽象、复杂的思维活动(如推理、规划、反思)将难以进行,语言就像一套精密的“认知工具箱”,我们可以用它来命名、分类、组织和表达我们的想法。“正义”、“民主”、“熵”这些概念,如果没有词语来指代,它们将很难在我们的头脑中被清晰、稳定地思考。
- 促进逻辑思维: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结构本身就蕴含着逻辑关系,主谓宾结构、条件句、转折句等,帮助我们构建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链条,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训练我们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 存储和传递知识:语言使得人类的知识可以超越个体生命的限制,通过文字、口述等方式代代相传,我们通过阅读和学习前人用语言记录的知识,极大地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简单比喻:如果说思维是“软件”,那么语言就是运行这个软件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没有操作系统,软件无法运行。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和基础
语言并非凭空存在,它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 思维决定语言:我们首先有了对世界、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思考,然后才创造出相应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这些思考,先有“树”这个概念,才有“树”这个词,语言的结构和词汇库,反映了一个民族或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关注重点(爱斯基摩人关于“雪”的词汇非常丰富)。
- 推动语言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思维能力的进步,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新的情感不断涌现,这会促使语言创造出新的词汇(如“人工智能”、“元宇宙”)或赋予旧词新的含义,思维的活跃是语言保持活力的源泉。
简单比喻:如果说语言是“容器”,那么思维就是装入容器中的“内容”,内容决定了容器的形态和大小。
语言和思维相互塑造,共同发展
这是两者关系中最高级、也最有趣的部分,它们是一个“共生”的关系。
-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著名的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会影响甚至决定使用者的思维方式,虽然其“强决定论”版本(语言决定思维)已被证伪,但其“相对论”版本(语言影响思维)得到了广泛支持,一些语言对时间、空间、颜色的划分与英语不同,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在认知这些概念时可能会存在细微差异,这说明,我们使用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 “语言即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先想好再说,而是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当你尝试向别人解释一个复杂问题时,你组织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梳理和深化自己思维的过程,写作尤其如此,写作是“思考的显形过程”。
简单比喻:语言和思维就像一对共舞的舞伴,思维引领舞步,而语言的节奏和框架又反过来约束和启发舞者的动作,最终共同创造出一段和谐的舞蹈。
- 没有语言,思维将停留在原始、模糊的水平,难以进行复杂的抽象和逻辑活动。
- 没有思维,语言将失去意义和内容,变成空洞的声音和符号。
- 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它们在互动中共同塑造了我们的认知世界和人类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