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全册思维导图
核心主题:成长与感悟
整个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围绕着“成长”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生活,展望未来,感悟人生哲理。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
- 单元主题: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
- 人文素养: 热爱祖国文化,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
- 语文要素: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 分支 | 内容要点 |
|---|---|
| 课文精要 | 《北京的春节》- 老舍主要内容: 描绘了老北京春节从腊八到正月十九的热闹景象,写作手法:详略得当,重点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的活动,突出热闹、喜庆、团圆的氛围,核心情感: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腊八粥》- 沈从文 - 讲述了“我”等孩子等粥、喝粥的情景。 - 写作手法: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将“等粥”的期待与“喝粥”的满足写得细腻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 核心情感: 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藏戏》- 马晨曦、温中良、陈沙琪主要内容: 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点,写作手法:说明与记叙相结合,用具体事例说明藏戏的特点,如“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等,核心情感:** 对藏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赞美。 |
| 口语交际 | 《即兴发言》要求: 根据情境,围绕一个话题,快速构思,用几句话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技巧:** ① 确定中心;② 抓住要点;③ 思路清晰;④ 态度自然。 |
| 习作 | 《家乡的风俗》要求: 写一写家乡的一种风俗,可以写风俗的来历、主要活动,也可以写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和感受,写作思路: 1. 选材: 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风俗(如:春节包饺子、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等)。 2. 结构:开头: 点明要写的风俗是什么,中间(重点): 详细描写风俗活动的过程(详写),穿插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表达对这种风俗的感情或思考。 3. 方法: 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法,把最有趣、印象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
| 语文园地 | - 交流平台: 分清主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其好处。 - 词句段运用: 学习运用不同结构(并列、递进、转折)的词语;体会引用俗语、谚语的表达效果。 - 日积月累: 背诵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词(如王安石《元日》)。 |
第二单元:外国名著名著
- 单元主题: 阅读世界文学经典,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物形象和故事魅力。
- 人文素养: 培养阅读兴趣,学会欣赏外国文学名著。
- 语文要素: 学习“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写法,并尝试写作品梗概。
| 分支 | 内容要点 |
|---|---|
| 课文精要 |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主要内容: 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组成,梗概: 简要概括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山羊、种植粮食、救下“星期五”等28年的经历,节选: 选取了鲁滨逊初到荒岛时的生活片段,表现了他积极乐观、不畏艰难、聪明能干的品格,核心人物: 鲁滨逊(勇敢、坚毅、富有创造力和实干精神)。 《骑鹅旅行记(节选)》 - 讲述了尼尔斯被小精灵变小后,骑着家中白鹅莫顿跟随雁群去旅行的故事。 - 核心人物: 尼尔斯(从一个顽皮、不爱动物的孩子,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小英雄)。 - 故事特点: 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冒险精神,蕴含了深刻的成长和教育意义。 |
| 口语交际 | 《同读一本书》要求: 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技巧:** ①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② 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感受;③ 认真倾听,尊重不同意见。 |
| 习作 | 《写作品梗概》要求: 选择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一篇梗概,写作步骤: 1. 通读全文: 了解书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和故事线索。 2. 梳理情节: 列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关键事件,确定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筛选信息: 保留主要情节和关键信息,删减次要人物、细节和心理描写。 4. 锤炼语言:** 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把故事串联起来,形成梗概。 |
| 语文园地 | - 交流平台: 讨论如何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 词句段运用: 学习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 日积月累: 背诵关于“读书立志”的名言警句。 |
第三单元:让真情自然流露
- 单元主题: 学习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 人文素养: 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并乐于表达。
- 语文要素: 习作时,选择一件感受深的事,把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 分支 | 内容要点 |
|---|---|
| 课文精要 | 《匆匆》- 朱自清主要内容: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流逝的时间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写作手法:运用设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核心情感: 对时光流逝的珍惜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 记叙了“我”在星期天里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从满怀期待到最终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 写作手法: 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用“阳光”的变化来暗示“我”心情的变化。 - 核心情感: 童年的失落、委屈,以及对母爱的理解。 |
| 习作 | 《让真情自然流露》要求: 选择一件感受深的事,写一篇习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思路: 1. 选材: 选择一件情感体验强烈的事(如: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感动的泪水、委屈的泪水等)。 2. 表达情感的方法:直接抒情: 用“我感到……”“我真想……”等直接表达心情,间接抒情(重点):写好动作、语言、神态: “我攥紧了拳头,一言不发。”写好心理活动: “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写好环境(景物): “天空灰蒙蒙的,仿佛也在为我难过。”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等。 3. 注意:** 情感要真实,不要无病呻吟。 |
| 语文园地 | - 交流平台: 总结表达真情实感的几种方法。 - 词句段运用: 学习用具体情景来代替概括性的表达;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 日积月累: 背诵关于“珍惜时间”的古诗词(如《长歌行》)。 |
第四单元:探索与发现
- 单元主题: 学习科学家们善于观察、敢于探索、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 人文素养: 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 语文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法。
| 分支 | 内容要点 |
|---|---|
| 课文精要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主要内容: 提出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并列举了波义耳发现紫罗兰变色、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谢皮罗教授发现漩涡方向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写作手法:“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观点”的论证结构,用典型事例使观点更具说服力,核心精神: 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反复实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表里的生物》- 冯至 - 讲述了“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因此坚信父亲的手表里有一只小蝎子的故事。 - 写作手法: 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了儿童时代天真、好奇、善于思考的特点。 - 核心情感: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艾萨克·阿西莫夫主要内容: 一篇科幻小说,通过未来孩子的视角,对比了未来学校和过去学校的不同,表达了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写作手法:对比和想象**,通过“未来的我”和“过去的我”的对话展开情节。 |
| 口语交际 | 《辩论》要求: 围绕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锻炼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技巧:** ① 明确己方观点;② 寻找有力论据;③ 注意倾听对方漏洞;④ 语言文明,有礼有节。 |
| 习作 | 《围绕观点写发言稿》要求: 选择一个自己认同的观点,尝试用具体事例来证明,写一篇发言稿,写作思路: 1. 明确观点: 开头亮明自己的观点(如:“我认为小学生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 2. 列举事例: 用一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事例要真实、典型。 3. 总结升华: 结尾总结观点,发出呼吁或号召。 4. 格式:** 注意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语、正文、感谢语)。 |
| 语文园地 | - 交流平台: 总结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 词句段运用: 学习用“不但………”“只有……才……”等关联词语;体会引用名言的作用。 - 日积月累: 背诵关于“科学探索”的名言警句。 |
第五单元:习作单元
- 单元主题: 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并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事物。
- 人文素养: 培养有条理地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 语文要素: 学习《故宫博物院》这类说明性文章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事物。
| 分支 | 内容要点 |
|---|---|
| 课文精要 | 《故宫博物院》主要内容: 一篇说明性文章,介绍了故宫的布局、功能和历史价值,写作手法:空间顺序,文章按照游览路线(从天安门到端门,进午门,过三大殿,到后三宫,再到御花园)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方位明确,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 《青山不老》 - 讲述了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 - 写作手法: 借物喻人,用“青山不老”来赞美老人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 |
| 习作 | 《介绍一种事物》要求: 选择一种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写作思路: 1. 选材: 可以是植物(如:一种花、树)、动物(如:一种宠物、昆虫)、物品(如:文具、电器)、美食(如:一种小吃)等。 2. 确定顺序:空间顺序: 介绍建筑、物品的构造(如:从上到下,从外到内),逻辑顺序: 介绍事物的功能、制作过程、原理等(如:先…最后…),时间顺序: 介绍事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3. 运用说明方法:** 适当使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让介绍更清楚、更生动。 |
| 交流平台 & 初试身手 | - 交流平台: 总结说明性文章的特点和写作顺序。 - 初试身手: 进行片段练习,如画出参观路线图,为事物列提纲等。 |
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
- 单元主题: 回顾六年小学生活,表达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感激与不舍之情。
- 人文素养: 懂得感恩,珍惜同学情谊,带着美好回忆迈向新征程。
- 语文要素: 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写成长纪念册。
| 分支 | 内容要点 |
|---|---|
| 制作“成长纪念册”目的: 系统整理小学生活的点滴,留下珍贵的回忆,步骤: 1. 收集资料: 照片、奖状、日记、同学录、作业本、老师的评语等。 2. 分类整理: 可以按时间(一年级、二年级…)、按主题(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校园风光、精彩瞬间)等分类。 3. 为纪念册起名字,设计封面、扉页,并为每一部分写上引言或说明文字。 4. 合作完成:** 可以小组合作,分工负责,共同完成。 |
|
| 习作 | 《写毕业赠言》要求: 给老师、同学或母校写一段毕业赠言,表达感谢、祝福或不舍,写作要点:对象明确: 针对不同对象(老师、同学),赠言的内容和语气应有所不同,情感真挚: 发自内心,不说空话、套话,语言得体:** 可以用诗歌、散文、对联等多种形式。 |
| 综合性学习 | “难忘小学生活”主题活动活动形式: 举办毕业联欢会、开一次“感恩母校”主题班会、采访校长或老师等,成果展示:** 成长纪念册、毕业文集、照片展等。 |
第七单元:艺术之美
- 单元主题: 感受艺术的魅力,学习如何欣赏艺术作品。
- 人文素养: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艺术的热爱。
- 语文要素: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 分支 | 内容要点 |
|---|---|
| 课文精要 | 《文言文二则》《戴嵩画牛》- 苏轼 - 讲述了杜处士和牧童对戴嵩的《斗牛图》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说明实践出真知。 - 《书戴嵩画牛》- 苏轼 - 是《戴嵩画牛》的文言文原文,讲述了同样的故事。 《月光曲》主要内容: 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传说,写作手法:虚实结合,通过描写贝多芬弹奏时的联想(月光、大海),将音乐的美妙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核心情感: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京剧趣谈》- 徐城北 - 介绍了京剧在道具(马鞭)和表演(亮相)方面的独特艺术魅力。 - 写作手法: 语言生动有趣,用具体例子说明京剧的“虚实相生”。 |
| 口语交际 | 《聊聊书法》要求: 围绕“书法”这一话题,交流自己的看法、了解的知识或欣赏的心得,技巧:** ① 介绍书法的基本常识(文房四宝、名家名帖);② 谈谈自己练习书法的体会;③ 交流欣赏书法作品的方法。 |
| 习作 | 《我的拿手好戏》要求: 写写自己的拿手好戏(如:唱歌、跳舞、做饭、画画、下棋等),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作思路: 1. 点明好戏: 开头直接点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2. 写清来历: 简单介绍自己是怎样学会这个好戏的。 3. 重点描写:详细描写“练”和“演”的过程,把当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4. 结尾点题:** 表达对自己拿手好戏的喜爱或成就感。 |
| 语文园地 | - 交流平台: 总结如何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感受艺术之美。 - 词句段运用: 学习“一词多义”的现象;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 - 日积月累: 背诵关于“艺术”的古诗词(如《伯牙鼓琴》)。 |
第八单元:智慧与人生
- 单元主题: 通过阅读古代寓言故事和名言警句,领悟人生哲理。
- 人文素养: 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会明辨是非,修身养性。
- 语文要素: 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 分支 | 内容要点 |
|---|---|
| 课文精要 | 《文言文二则》《学弈》- 《孟子·告子上》 - 讲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结果学习效果完全不同。 - 寓意: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 讲述了两个孩子争论太阳早上远中午近,还是早上近中午远,连孔子也无法判断的故事。 - 寓意: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主要内容: (与第四单元课文同名,但作者不同)阐述了“见微知著”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多问为什么,核心观点: 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表里的生物》- 冯至 - (与第四单元课文相同)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艾萨克·阿西莫夫主要内容:** (与第四单元课文相同) |
| 习作 | 《有你,真好》要求: 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某个人的感激之情,题目自拟,写作思路: 1. 确定人物: 选择一个让你感到温暖、感激的人(如:父母、老师、朋友、陌生人)。 2. 选取事例: 选择一两件最能体现“有你,真好”的具体事情来写。 3. 细节描写: 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我”当时的感受和心情。 4. 点题抒情:** 在文章开头或结尾,直接或间接地点出“有你,真好”这个主题,情感要真挚饱满。 |
| 语文园地 | - 交流平台: 总结如何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 词句段运用: 学习“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体会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的作用。 - 日积月累: 背诵关于“立志、求学、修身”的名言警句。 |
附:小学阶段需掌握的古诗词
| 年级 | 古诗词 | 朝代/作者 | 主题/名句 |
|---|---|---|---|
| 六年级上册 | 《浪淘沙》(其一) | 唐·刘禹锡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 《江南春》 | 唐·杜牧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
| 《书湖阴先生壁》 | 宋·王安石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
| 《伯牙鼓琴》 | 战国·列子 |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 |
| 《书戴嵩画牛》 | 宋·苏轼 |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 |
| 六年级下册 | 《长歌行》 | 汉乐府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 《七步诗》 | 三国·曹植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
| 《迢迢牵牛星》 | 《古诗十九首》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
| 《十五夜望月》 | 唐·王建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
| 《寒食》 | 唐·韩翃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
| 《迢迢牵牛星》 | 《古诗十九首》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
| 《马诗》 | 唐·李贺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
| 《石灰吟》 | 明·于谦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
| 《竹石》 | 清·郑燮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
| 《采薇》(节选) | 《诗经》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 《春夜喜雨》 | 唐·杜甫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唐·韩愈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
| 《江上渔者》 | 宋·范仲淹 |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
| 《泊船瓜洲》 | 宋·王安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
| 《游园不值》 | 宋·叶绍翁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 宋·王观 |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
| 《浣溪沙》 | 宋·苏轼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
| 《清平乐》 | 宋·黄庭坚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梳理知识,祝你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