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化学必修2思维导图,如何高效构建与运用?

高中化学必修2 全册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化学必修2

  • 核心理念: 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 两大主线:
    1. 物质结构理论: 原子结构 → 元素周期律 → 化学键 → 分子结构
    2.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 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

第一单元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

  • 原子构成
    • 原子核:
      • 质子 (Z): 决定元素种类,决定原子序数
      • 中子 (N): 决定同位素种类,影响原子质量。
    • 核外电子 (e⁻):
      •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运动状态:电子层 (K, L, M, N...) → 能量分层,离核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
  • 两个关系式
    • 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 中子数 (N)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中性原子)
  • 核素与同位素
    • 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举例: ¹H (氕)、²H (氘/D)、³H (氚/T);¹²C、¹³C、¹⁴C。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规律:
      • 分层排布: K(2), L(8), M(8), N(18)...
      • 能量最低原理: 先排满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电子层。
      • 最外层电子数: ≤ 8个 (K层为最外层时≤2个)。
      • 次外层电子数: ≤ 18个。
      •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 ≤ 32个。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律
    • 元素的性质(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等)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 实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横行 → 周期
      • 7个周期: 3个短周期 (1, 2, 3),3个长周期 (4, 5, 6),1个不完全周期 (7)。
      • 特点: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电子层数相同
    • 纵行 → 族
      • 18个纵行: 16个族 + 0族。
      • 主族 (A族):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标号为 I A, II A, ..., VIIA。
      • 副族 (B族): 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标号为 IB, IIB, ..., VIIB, VIII族 (3列合称)。
      • VIII族: 包含3个纵行。
      • 0族: 稀有气体元素。
      • 特点: 同一主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 原子半径:
      • 同周期: 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核电荷数增多,核引力增强)。
      • 同主族: 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电子层数增多)。
    •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 金属性: 失电子能力。
      • 非金属性: 得电子能力。
      • 判断依据:
        • 金属性: 单质与水/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 非金属性: 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 规律:
        • 同周期: 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 同主族: 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 化合价:
      • 主族元素:
        • 最高正价 = 族序数 (O, F除外)。
        • 最低负价 = 族序数 - 8 (仅限非金属)。
      • 规律: 同周期,正价升高,负价降低;同主族,化合价相同。

化学键

  • 定义: 使离子原子结合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力。
  • 类型
    • 离子键
      • 定义: 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之间通过电子得失,形成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 成键粒子: 阴离子、阳离子。
      • 成键本质: 静电作用。
      • 存在: 离子化合物中 (如 NaCl, NaOH, CaCO₃)。
    • 共价键
      • 定义: 非金属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成键粒子: 原子。
      • 成键本质: 共用电子对对两原子核的电性作用。
      • 存在: 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单质中 (如 H₂O, CO₂, H₂, O₂)。
      • 分类:
        • 极性键: 不同非金属原子间,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 (如 H-Cl)。
        • 非极性键: 同种非金属原子间,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 (如 H-H, O=O)。
    • 金属键
      • 定义: 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作用。
      • 存在: 金属单质和合金中。
  • 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
    •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
      • 强度: 远小于化学键。
      • 影响: 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
      • 规律: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 氢键
      • 条件: 分子中必须含H原子,且H原子与N, O, F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 影响: 使物质的熔点、沸点异常高,影响溶解性 (如NH₃极易溶于水)。
      • 举例: H₂O, NH₃, HF。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能与热能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本质: 反应物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释放能量
    • 表现:
      • 放热反应: 释放能量 > 吸收能量 (ΔH < 0),如燃烧、中和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
      • 吸热反应: 吸收能量 > 释放能量 (ΔH > 0),如大多数分解反应、C + CO₂高温、Ba(OH)₂·8H₂O与NH₄Cl反应。
  • 热化学方程式
    • 定义: 能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 书写要点:
      1. 注明状态 (s, l, g, aq)。
      2. 注明反应条件 (Δ, 高温, 点燃, 催化剂)。
      3. 标明焓变 (ΔH): 放热为“-”,吸热为“+”,单位通常为 kJ/mol。
      4. 化学计量数与ΔH成比例: 计量数加倍,ΔH也加倍。

化学能与电能

  • 原电池
    • 定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 构成条件:
      1. 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2. 电解质溶液。
      3. 形成闭合回路。
    • 工作原理 (以Zn-Cu-H₂SO₄为例):
      • 负极 (Zn):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Zn - 2e⁻ = Zn²⁺)
      • 正极 (Cu):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2H⁺ + 2e⁻ = H₂↑)
      • 电子流向: 负极 → 外电路 → 正极。
      • 电流方向: 正极 → 外电路 → 负极。
      • 离子移动: 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 化学电源
    • 一次电池: 不能充电,如干电池 (Zn-MnO₂电池)、纽扣电池。
    • 二次电池: 可充电,如铅蓄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
    • 燃料电池: 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如氢氧燃料电池。
  • 电解池
    • 定义: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 构成条件:
      1. 外接直流电源。
      2. 两个电极(惰性或活性)。
      3. 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
    • 工作原理 (以电解CuCl₂溶液为例):
      • 阳极 (接电源正极): 氧化反应,活性电极失电子,惰性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失电子能力:S²⁻ > I⁻ > Br⁻ > Cl⁻ > OH⁻ > 含氧酸根 > F⁻)。 (2Cl⁻ - 2e⁻ = Cl₂↑)
      • 阴极 (接电源负极): 还原反应,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得电子能力:Ag⁺ > Hg²⁺ > Fe³⁺ > Cu²⁺ > H⁺ > Pb²⁺ > Sn²⁺ > Fe²⁺ > Zn²⁺ > Al³⁺ > Mg²⁺ > Na⁺ > Ca²⁺ > K⁺)。 (Cu²⁺ + 2e⁻ = Cu)
    • 应用: 电解饱和食盐水(氯碱工业)、电镀、电冶金(冶炼Na, Mg, Al)。

第三单元 有机化合物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 甲烷 (CH₄)
    • 结构: 正四面体结构,键角 109°28′,非极性分子
    • 化学键: C-H 键,极性键。
    • 性质:
      • 氧化反应: 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H₄ + 2O₂ --点燃--> CO₂ + 2H₂O
      • 取代反应: 光照下与Cl₂反应,生成多种氯代物和HCl。
        • CH₄ + Cl₂ --光照--> CH₃Cl + HCl
        • ... (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
  • 烷烃
    • 定义: 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H结合,达到饱和的烃。
    • 通式: CₙH₂ₙ₊₂ (n≥1)。
    • 结构特点: 链状,每个C形成4个单键。
    • 性质: 与CH₄相似,通常稳定,难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能发生燃烧取代反应
    • 命名: 习惯命名法 (某烷) 和 系统命名法 (确定主链、编号、取代基)。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 乙烯 (C₂H₄)
    • 结构: 平面结构,键角约120°,碳碳双键 (C=C)
    • 化学键: 一个C-C单键,一个C=Cπ键(易断裂)。
    • 性质:
      • 氧化反应: 燃烧,火焰明亮有黑烟。
      • 加成反应: 特征反应,双键断裂,加原子或原子团。
        • 与Br₂ (溴水褪色): CH₂=CH₂ + Br₂ → CH₂Br-CH₂Br
        • 与H₂ (Ni催化): CH₂=CH₂ + H₂ → CH₃-CH₃
        • 与H₂O (催化剂, 加热): CH₂=CH₂ + H₂O → CH₃CH₂OH (乙醇)
      • 加聚反应: n CH₂=CH₂ → [CH₂-CH₂]ₙ (聚乙烯)
  • 苯 (C₆H₆)
    • 结构: 平面正六边形结构,碳碳键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一种特殊的大π键环状共轭体系
    • 化学键: 6个C-H键,6个C-C键,键角120°。
    • 性质:
      • 氧化反应: 燃烧,产生浓烈黑烟。
      • 取代反应: 特征反应
        • 硝化反应: 浓HNO₃/浓H₂SO₄,水浴加热 → 硝基苯。
        • 卤代反应: Br₂/FeBr₃ → 溴苯。
        • 磺化反应: 浓H₂SO₄ → 苯磺酸。
      • 加成反应: 条件苛刻,不与Br水、KMnO₄反应。

        与H₂ (Ni, 高温) → 环己烷。

        化学必修2思维导图,如何高效构建与运用?-图1

  • 石油化工
    • 分馏: 利用沸点不同,分离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
    • 裂化: 在高温下,将长链烃分解为短链烃,提高汽油产量和质量。
    • 裂解: 深度裂化,以获取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 乙醇 (C₂H₅OH)
    • 结构: 羟基 (-OH) 与链烃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 性质:
      • 氧化反应:
        • 燃烧: C₂H₅OH + 3O₂ --点燃--> 2CO₂ + 3H₂O
        • 催化氧化 (Cu/Ag, △): 2CH₃CH₂OH + O₂ --Cu/△→ 2CH₃CHO + 2H₂O (生成乙醛)
        • 被强氧化剂氧化: 使酸性KMnO₄溶液褪色
      • 消去反应 (浓H₂SO₄, 170℃): CH₃CH₂OH --浓H₂SO₄, 170℃→ CH₂=CH₂↑ + H₂O (生成乙烯)
      • 酯化反应 (浓H₂SO₄, △): CH₃CH₂OH + CH₃COOH --浓H₂SO₄, △→ CH₃COOCH₂CH₃ + H₂O (生成乙酸乙酯)
  • 乙酸 (CH₃COOH)
    • 结构: 羧基 (-COOH) 与烃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 性质:
      • 酸性: 具有酸的通性。
        •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与活泼金属 (Zn, Fe) 反应产生H₂。
        • 与碱 (NaOH) 发生中和反应
        • 与弱酸盐 (Na₂CO₃) 反应:2CH₃COOH + Na₂CO₃ → 2CH₃COONa + H₂O + CO₂↑
      • 酯化反应 (见乙醇部分)
  • 基本营养物质
    • 油脂: 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属于酯类,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肥皂和甘油。
    • 糖类:
      • 单糖 (葡萄糖、果糖): 不能水解,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 二糖 (蔗糖、麦芽糖): 水解成单糖,蔗糖不具还原性,麦芽糖具还原性。
      •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水解成单糖,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 蛋白质:
      • 组成: 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
      • 性质:
        • 盐析: 加入浓盐溶液,蛋白质不变性,可用于提纯。
        • 变性: 加热、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乙醇等,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活性丧失不可逆
        • 颜色反应: 与浓硝酸作用呈黄色
        • 灼烧:烧焦羽毛的气味。

第四单元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 金属活动性顺序与冶炼方法:
      • K Ca Na Mg Al: 电解法 (活泼,强还原剂如Al、C无法还原)。
      • Zn Fe Sn Pb (H) Cu: 热还原法 (常用C、CO、H₂、Al作还原剂)。
      • Hg Ag Pt Au: 热分解法物理方法 (不活泼)。
    • 铝热反应: Al + Fe₂O₃ --高温→ 2Fe + Al₂O₃ (用于焊接钢轨、冶炼高熔点金属)。
  •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
    • 海水淡化: 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
    • 化学资源提取:
      • 食盐 (NaCl): 蒸发海水得到。
      • Br₂、Mg、I₂ 等元素的提取。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 煤的干馏: 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气、氨水和粗氨水等。
    • 石油的分馏与裂化/裂解: 得到各种燃料和化工原料。
    • 天然气的使用: 主要成分是CH₄,清洁能源。
  • 环境问题与绿色化学
    • 主要环境问题:
      • 酸雨: 主要由SO₂、NO₂等引起。
      • 臭氧层空洞: 主要由氟氯烃等引起。
      • 温室效应: 主要由CO₂、CH₄等引起。
      • 白色污染: 难降解的塑料垃圾。
    • 绿色化学:
      • 核心: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 原子经济性: 设计的化学反应,原料原子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 核心思想:原子经济”,即“零排放”。

使用建议:

  1. 打印出来: 将此导图打印,作为复习提纲。
  2. 填充细节: 在每个主干下,用自己的话和具体例子填充更多细节。
  3. 建立联系: 思考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元素周期律指导我们预测物质性质,性质又决定了其在原电池或电解池中的表现。
  4. 重点突破: 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复习某个分支,如“化学键”或“原电池原理”。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系统地掌握化学必修2的知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