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2月龄 - 3岁): 主要在大腿前外侧。
- 较大儿童和成人: 主要在上臂三角肌。
下面为您详细解释:
按年龄划分的接种部位
婴幼儿(2月龄 - 3岁)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最常用的接种部位是大腿前外侧中部。
- 具体位置: 宝宝大腿前面,髋关节和膝关节之间,肌肉最丰满的地方。
- 为什么选这里?
- 肌肉丰厚: 这个部位肌肉比较厚实,可以包裹住针头,减少对神经和骨骼的损伤风险。
- 远离重要器官: 远离坐骨神经等重要组织,安全性高。
- 方便操作: 宝宝这个时期通常还不会自己走动,接种后家长可以轻松按压和观察。
较大儿童(4岁及以上)和成人
对于年龄稍大或成人的接种,部位会转移到上臂。
- 具体位置: 上臂的三角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肩膀下面、胳膊外侧鼓起的那块肌肉”。
- 为什么选这里?
- 肌肉发达: 三角肌是上肢一块非常重要的肌肉,足够发达,可以安全地注射疫苗。
- 方便暴露: 接种时衣服容易撩起,方便操作。
按疫苗种类划分(国内情况)
脊灰疫苗的接种程序是“两剂灭活疫苗 + 两剂减毒活疫苗”的四剂次程序,不同种类的疫苗,接种部位也有细微差别。
| 疫苗种类 | 接种年龄 | 接种部位 | 接种途径 |
|---|---|---|---|
| 脊灰灭活疫苗 (IPV) | 2月龄、3月龄、4月龄 | 大腿前外侧中部 | 肌肉注射 |
| 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 (bOPV) | 4岁 | 上臂三角肌 | 滴服(口服) |
| 四价脊灰减毒活疫苗 (tOPV) | 2025年12月31日及以前出生的儿童,在4岁时需补种一剂。 | 上臂三角肌 | 滴服(口服) |
特别说明:
- 灭活疫苗:因为是“死”的病毒,需要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使其进入体内产生抗体,所以IPV总是打针。
- 减毒活疫苗:因为是“活”的、但毒性减弱的病毒,通过口服的方式,可以直接在肠道黏膜上产生免疫力,模拟自然感染,所以bOPV和tOPV是“吃糖丸”或滴在嘴里。
总结表格
| 年龄阶段 | 主要疫苗 | 推荐接种部位 | 备注 |
|---|---|---|---|
| 2月龄 - 3岁 | 脊灰灭活疫苗 | 大腿前外侧 | 肌肉注射 |
| 4岁及以上 | 脊灰减毒活疫苗 | 上臂三角肌 | 口服,不是打针 |
接种后注意事项
- 按压: 接种后用棉签轻轻按压针眼几分钟,不要揉搓,以免皮下出血。
- 观察: 接种后应在现场留观30分钟,无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开。
- 保持清洁: 接种当天最好不要让接种部位沾水,避免感染。
- 正常反应: 少数人可能在接种后1-2天出现注射部位轻微红肿、疼痛或低热,一般1-2天会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
重要提示: 最终的接种部位和方式,请务必遵循接种点医生的专业指导,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如体重、健康状况等)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