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创造性思维如何突破常规边界?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核心概念与定义

创造性思维并非一个单一的能力,而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其核心是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解决方案或产品。

创造性思维如何突破常规边界?-图1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关键要素:

  1. 新颖性:想法必须是原创的、前所未有的,或是对现有事物的独特组合。
  2. 价值性/适用性:想法必须能够解决特定问题、满足某种需求或在特定领域内被认为是“好”的、有意义的,一个纯粹怪异但无用的想法通常不被视为真正的创造力。
  3. 过程性:创造力不是凭空出现的“灵感闪现”,它是一个可以分析、学习和培养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研究的四大支柱

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主要围绕四个经典模型展开,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创造力的来源和过程。

四阶段模型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格雷厄姆·华莱士在1926年提出,至今仍是理解创造过程最经典的模型,他将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准备期

    • 描述: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学习知识、研究问题,这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充分的准备,后续的“灵感”无从谈起。
    • 例子:一位作曲家为了创作一部关于海洋的交响乐,会大量聆听海浪声、研究海洋生物、阅读相关诗歌和历史。
  • 酝酿期

    • 描述:暂时将问题搁置,让潜意识在工作,大脑会以我们意识不到的方式处理和连接信息。
    • 例子:作曲家在散步、洗澡或睡觉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些旋律片段。
  • 豁朗期/“啊哈!”时刻

    • 描述:灵感突然涌现,问题的关键或解决方案以一种清晰、新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最令人兴奋的阶段。
    • 例子: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律;凯库勒梦见咬住自己尾巴的蛇,从而悟出苯环的结构。
  • 验证期

    • 描述:对“豁朗期”产生的想法进行逻辑分析、实验检验、完善和实施,将灵感转化为现实。
    • 例子:作曲家将脑海中的旋律记录下来,配器、编排,并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一部完整的交响乐。

心智模型

由认知学家乔·克斯特和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他们认为,创造力不仅仅是“发散思维”,而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 智力:不仅是分析性智力(逻辑推理),更需要创造性智力(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和实践性智力(将想法付诸实践)。
  • 知识:特定领域的知识是创造力的“燃料”,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高水平的创造力是无源之水。
  • 思维风格:指个体偏好的思维方式,喜欢立法型思维(制定规则、创造新事物)的人比喜欢执行型思维(按部就班)的人更具创造力。
  • 人格:创造型人格通常具有开放性、独立性、敢于冒险、乐于接受挑战、不惧怕失败等特质。
  • 动机:内在动机(出于兴趣和热爱)比外在动机(为了奖励或惩罚)更能激发高水平的创造力。
  • 环境:一个支持、鼓励、容错的环境是创造力得以施展的土壤。

创造力投资理论

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这个理论非常生动,他将创造力比作金融市场上的投资

  • 买低卖高:这是创造力的核心隐喻。
    • 买低:意味着敢于进入被主流忽视、低估或争议的领域,看到其中潜在的价值,这需要知识和勇气
    • 卖高:意味着将你在这些“低估值”领域产生的想法,成功地推向主流,使其获得认可和价值,这需要说服力和执行力
  • 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像投资者一样,敢于承担风险,并能承受暂时的不被理解。

四P模型

这是一个从更宏观、更具操作性的角度来定义创造力的框架,广泛应用于商业和教育领域。

  • Person (人):关注创造者的个性、特质、天赋和技能。
  • Process (过程):关注产生创意的思维过程,如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型。
  • Press (环境):指影响创造力的外部压力和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组织氛围等。
  • Product (产品):关注创造力的最终产出物,如何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具有创造性?通常用它的新颖性、有效性、精致性和影响力来衡量。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能力与认知机制

现代研究更深入地探讨了创造性思维背后的“硬件”。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 发散思维:指从一个中心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角度思考,产生大量、多样想法的能力,其核心特征是流畅性(想法的数量)、变通性/灵活性(想法的种类)和独创性(想法的新颖度),这是创造力的基石。
  • 聚合思维:指将多种信息聚合起来,通过逻辑推理和批判性分析,找到一个唯一或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是将创意落地的保障。
  • 关系:真正的创造力是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交替与结合,先大胆发散,再严谨收敛。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现

  • 默认模式网络:当大脑处于“走神”、休息或做白日梦时,这个网络最为活跃,研究发现,DMN在“酝酿期”“豁朗期”中扮演关键角色,它负责进行自由联想、自我参照思维和未来情景构建,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建立意想不到的联系。
  • 执行控制网络:与注意力、工作记忆和问题解决相关的脑区,在“准备期”“验证期”,这个网络被激活,负责集中注意力、分析评估和执行计划。
  • 创造力与大脑的“远距离连接”:高创造力的人往往具有更高效的“小世界网络”结构,这意味着他们的大脑皮层中,相距较远的脑区之间能够建立更强的功能连接,从而更容易将看似无关的概念联系起来。

如何培养和激发创造性思维?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提出实践策略。

对个人而言:

  1. 拓展知识边界:跨领域学习是产生新颖想法的捷径,读不同领域的书,学习新技能。
  2. 刻意练习发散思维:使用“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SCAMPER法”(替代、组合、调整、修改、其他用途、消除、重新排列)等工具。
  3. 拥抱“无聊”和“休息”:给自己留出“酝酿期”的时间,不要总想着解决问题,散步、冥想、洗澡都是很好的方式。
  4. 挑战假设,打破常规:养成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的习惯,尝试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
  5. 培养成长型心态: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能力的终点,不怕犯错,才能大胆创新。
  6. 保持内在动机:找到你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情,创造力会在其中自然流淌。

对组织/团队而言:

  1. 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让员工敢于提出疯狂的想法,不怕被嘲笑或惩罚。
  2. 鼓励多样性:组建背景、技能、思维方式不同的团队,多样性是创新的最大催化剂。
  3. 提供资源和支持:给予员工足够的时间、预算和自主权去探索新想法。
  4.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提供建设性的、非评判性的反馈,帮助完善创意。
  5. 奖励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鼓励冒险和尝试,即使最终失败了,也要肯定其探索的价值。

总结与未来趋势

创造性思维研究已经从早期的“天才论”(认为创造力是天生的),发展到今天的多维度、多层次、过程导向的科学理解,我们认识到,创造力是知识、认知能力、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有利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产物,它是一个可以被理解、测量和培养的技能。

未来趋势

  1. 人工智能与创造力:AI(如GPT系列)正在挑战我们对创造力的传统定义,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人机协作如何产生更强的创造力?AI能否成为创造力的“伙伴”而非“替代品”?
  2. 神经科学与创造力:随着脑成像技术(如fMRI, EEG)的进步,我们将更精确地描绘出创造性思维的神经活动图谱,甚至可能通过神经反馈技术来提升创造力。
  3. 文化与创造力: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创造力的表现形式、评价标准和培养方式的差异。
  4. 教育领域的应用:将创造力研究成果系统性地融入从K12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引擎,对这个领域的持续探索,不仅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更对个人成长、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实践价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