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思维耶稣今何在?当代思想还缺他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哲学意味的组合词。“思维耶稣” (Thinking Jesus) 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神学术语,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耶稣的形象和教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思维耶稣”:

思维耶稣今何在?当代思想还缺他吗?-图1

耶稣作为一位“革命性的思想家”

如果我们将耶稣看作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无疑是颠覆性的,他不是在书斋里进行纯理论思辨,而是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世界观和伦理体系。

  • 思想的颠覆性:
    • 爱的重新定义: 当时流行的“爱”多限于家族、部落或同胞,耶稣提出的“爱你的仇敌”(马太福音 5:44)是一种思想上的巨大飞跃,它将爱从一种基于血缘和利益的情感,升华为一种普世、无条件、甚至带有牺牲精神的原则,这在当时是极其激进和反直觉的。
    • 权威的转移: 耶稣将最高的道德权威从繁复的律法和宗教领袖的个人解释,转移到了个人的内心和与神的关系上,他强调“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加福音 17:21),鼓励每个人直接与神建立连接,而不是完全依赖中介,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赋权”。
    • 价值的颠倒: 耶稣的思想充满了对世俗价值观的颠覆。“贫穷的人有福了”、“温柔的必承受地土”、“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 5章),他宣告了那些在世俗社会中被边缘化、被鄙视的人,在神的国里具有特殊的地位,这是一种彻底的价值重估。

耶稣作为一位“善于使用比喻的智者”

耶稣的教学方式充满了智慧,他从不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比喻来引导人们思考。

  • 比喻的力量: “浪子的比喻”、“撒种的比喻”、“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等,这些故事不仅仅是道德训诫,更是思想的“脚手架”,它们听者易懂,但内涵丰富,能引导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不同深度的思考,听众必须“有耳可听,就应当听”,并主动去思索比喻背后的深层含义。
  • 提问而非灌输: 耶稣经常用反问来挑战听众的固有观念,他问门徒:“人说我人子是谁?”(马太福音 16:15),他问法利赛人:“你们怎么想呢?”(马太福音 21:28-32),这种方式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激发对方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耶稣作为一位“终极问题的提问者”

“思维耶稣”也意味着跟随他的人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神学思考,耶稣提出的问题直指人心。

  • 关于身份: “你们说我是谁?”这个问题至今仍在回响,迫使每个追随者去定义自己的信仰。
  • 关于生命: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马太福音 16:26)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终极价值的深刻哲学命题。
  • 关于行为: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马太福音 7:3-5)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认知和谦卑的尖锐问题。

“思维耶稣”在现代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时代,“思维耶稣”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 超越盲从: 它鼓励基督徒不要仅仅停留在对教条的被动接受,而是要像早期的庇哩亚人一样,“考查这道是与不是”(使徒行传 17:11),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去理解信仰。
  • 信仰与理性的结合: “思维耶稣”提醒我们,信仰与理性并非对立,上帝赐予我们大脑,就是为了让我们用来认识他、理解他的创造和他的旨意,信仰需要思考,思考也能使信仰更加坚定和成熟。
  • 应对现代挑战: 面对科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各种挑战,一个“不假思索”的信仰是脆弱的,而一个经过深思熟虑、能够自圆其说、并能与当代对话的信仰,才更有生命力。

“思维耶稣”并非指一个冰冷、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指一位活生生的、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导师形象,他邀请我们用全部的心思去爱神,也用全部的头脑去理解他所启示的真理。

耶稣的思想不是一套仅供学术研究的理论体系,而是一条通往生命的道路,一个关乎爱与救赎的邀请,思考他,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得一场辩论,而是为了更深刻地回应他的爱,并活出这种爱,正如使徒保罗所说:“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哥林多后书 10:4)这里的“攻破坚固的营垒”,也可以理解为用真理的思想去破除我们内心错误的观念和坚固的偏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