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趣味巧算与找规律
旨在让孩子发现数学的规律性,培养数感和灵活的运算技巧。 1:找规律填数 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1, 3, 7, 13, 21, ( ) (2) 1, 4, 9, 16, 25, ( ), 49 (3) 2, 3, 5, 8, 12, 17, ( )

【答案与解析】 (1) 31,规律: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是 2, 4, 6, 8... (连续的偶数),所以下一个差是 10,21 + 10 = 31。 (2) 36,规律:这些数是 1, 2, 3, 4, 5... 的平方,即 1², 2², 3², 4², 5²... 所以下一个是 6² = 36。 (3) 23,规律: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是 1, 2, 3, 4, 5... (连续的自然数),所以下一个差是 6,17 + 6 = 23。
2:巧算 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方法就用简便方法。 (1) 999 + 99 + 9 + 2 (2) 25 × 16 × 125
【答案与解析】 (1) 1109。
- 方法一(凑整法): 999 + 99 + 9 + 2 = (999 + 1) + (99 + 1) + (9) = 1000 + 100 + 9 = 1109。
- 方法二(提取公因数): 999 + 99 + 9 + 2 = 9 × (111 + 11 + 1) + 2 = 9 × 123 + 2 = 1107 + 2 = 1109。
- 思维训练点: 观察到999, 99, 9都与整十、整百、整千数接近,可以尝试“凑整”或“拆分”。
(2) 50000。
- 方法(运用运算定律): 25 × 16 × 125 = (25 × 4) × (4 × 125) = 100 × 500 = 50000。
- 思维训练点: 熟记特殊数的乘积(如 25×4=100, 125×8=1000),并将原式进行合理组合,使计算变得简单。
第二部分:逻辑推理与图形问题
需要孩子仔细观察,分析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推理。 3:谁是冠军? 小明、小华、小强三人参加长跑比赛,赛后有人问他们谁是冠军。 小明说:“我不是冠军。” 小华说:“我不是冠军。” 小强说:“小明说的是真话。” 已知这三个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假话,请问谁是冠军?
【答案与解析】 冠军是小华。
- 思维训练点: 假设法,假设某个人是冠军,然后验证每个人的话的真假,看是否符合“只有一人说假话”的条件。
- 过程:
- 假设冠军是小明: 那么小明说“我不是冠军”就是假话,小华说“我不是冠军”就是真话,小强说“小明说的是真话”就是假话,这样就有两句假话,与条件矛盾。
- 假设冠军是小强: 那么小明说“我不是冠军”就是真话,小华说“我不是冠军”就是真话,小强说“小明说的是真话”就是真话,这样有三句真话,与条件矛盾。
- 假设冠军是小华: 那么小明说“我不是冠军”就是真话,小华说“我不是冠军”就是假话,小强说“小明说的是真话”就是真话,这样只有一句假话,符合条件。
- 冠军是小华。
4:数一数,有多少个长方形? 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包括正方形)?
【答案与解析】 9个。
- 思维训练点: 分类计数,做到不重不漏。
- 过程:
- 最小的长方形(单个格子): 有 4 个。
- 由 2 个小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横向的有 2 个,纵向的有 2 个,共 4 个。
- 由 4 个小长方形组成的大长方形(整个图形): 有 1 个。
- 总数: 4 + 4 + 1 = 9 个。
- 进阶方法(通用公式): 对于一个 m 行 n 列的长方形网格,长方形总数为:[m(m+1)/2] × [n(n+1)/2],本题是 2×2 的网格,所以总数 = (2×3/2) × (2×3/2) = 3 × 3 = 9 个。
第三部分:应用题与生活问题
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考验孩子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鸡兔同笼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 35 个头;从下面数,有 94 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答案与解析】 鸡 23 只,兔 12 只。
- 思维训练点: 经典假设法,也可以用“抬脚法”。
- 假设法
- 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么应该有 35 × 2 = 70 只脚。
- 实际上有 94 只脚,比假设多了 94 - 70 = 24 只脚。
- 为什么会多出来?因为我们把每只兔子都当成了鸡,每只兔子少算了 4 - 2 = 2 只脚。
- 兔子的数量就是 24 ÷ 2 = 12 只。
- 鸡的数量就是 35 - 12 = 23 只。
- 抬脚法
- 让笼子里的所有动物都抬起两只脚,那么地上还剩 94 - 35 × 2 = 24 只脚。
- 剩下的这些脚都是兔子的脚,而且兔子现在只有两只脚着地。
- 兔子的数量就是 24 ÷ 2 = 12 只。
- 鸡的数量就是 35 - 12 = 23 只。
6:相遇问题 甲、乙两地相距 420 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每小时 60 千米;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速度为每小时 80 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答案与解析】 3小时。
- 思维训练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
- 过程:
- 方法一(算术法): 两车相向而行,每小时一共行驶 60 + 80 = 140 千米(这就是它们的“速度和”),要行驶 420 千米的总路程,需要的时间就是总路程除以速度和。 420 ÷ 140 = 3(小时)。
- 方法二(方程法): 设经过 x 小时两车相遇,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甲车行驶了 60x 千米,乙车行驶了 80x 千米,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地的总距离,所以方程为:60x + 80x = 420,解得 140x = 420,x = 3(小时)。
给家长和老师的小建议:
- 鼓励一题多解: 不要满足于找到一种答案,鼓励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能极大地拓宽他们的思路。
- 重视“为什么”: 当孩子给出答案后,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引导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 联系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分水果、计算购物金额、规划出游路线等。
- 保持趣味性: 思维训练应该是有趣的,可以用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保护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 耐心引导,不包办代替: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让他们自己“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和建议能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