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中班思维数学课,2025秋季怎么选才不踩坑?

中班思维数学课程方案

课程核心理念

  1. 游戏化学习: “玩中学”是核心,所有数学概念都将通过故事、游戏、操作和探索来呈现,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
  2. 思维导向: 重点不在于孩子是否会计算“3+5=8”,而在于他们是否理解了“加”的含义(合并、增加),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如数数、实物操作)解决问题,培养的是数学思维,而非计算技能
  3. 生活联系: 引导孩子发现数学无处不在,将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如分发餐具、整理玩具、观察日历等。
  4. 过程重于结果: 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答案是错的,也要肯定其思考过程,培养其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5. 全面发展: 课程不仅关注数、量、形,还融入了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模式识别等多元智能的培养。

课程总目标

  • 情感与态度目标: 对数学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乐于探索和尝试,敢于表达和分享。
  • 能力与方法目标:
    • 能运用多种感官(看、听、摸、说)进行数学探索。
    • 能在游戏中进行简单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归纳。
    • 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数学任务,发展初步的社交与合作能力。
  • 知识经验目标:
    • 数与量: 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能进行正数、倒数、按数取物。
    • 运算: 初步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能运用实物、点数等方式解决10以内简单加减问题。
    • 几何与空间: 认识基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概念。
    • 逻辑与模式: 认识并创造简单的AB、ABC等模式,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
    • 时间与测量: 初步认识时钟(整点)、日历(星期),学习用非标准单位(如小手、积木)进行简单比较和测量。

课程内容与活动设计(按主题划分)

数的乐园——认识1-10

中班思维数学课,2025秋季怎么选才不踩坑?-图1

  • 核心概念: 数的读法、写法(数字符号)、数的实际意义(基数)、数序(正数、倒数)、数物对应。
  • 活动示例:
    • 故事导入: 《数字王国》,国王请小朋友来给数字士兵排队。
    • 身体游戏: “数字操”(用身体摆出数字形状)、“我是小鼓手”(老师拍手,幼儿数数)。
    • 操作活动:
      • “数物朋友找朋友”: 提供数字卡片和对应数量的实物(如积木、雪花片),让幼儿进行配对。
      • “数字隧道”: 在地上贴上1-10的数字,幼儿按顺序跳过数字隧道,可以正着跳,也可以倒着跳。
      • “串珠子/数豆子”: 给定数字,幼儿串出相应数量的珠子或数出相应数量的豆子。
    • 生活链接: 发点心时,请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拿到了几块饼干。

比较的世界——比一比

  • 核心概念: 多与少、大与小、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一样多。
  • 活动示例:
    • 情境创设: “小熊的生日派对”,需要帮忙准备礼物。
    • 比较游戏:
      • “跷跷板”: 用玩具跷跷板或身体体验,比较两个物品的轻重。
      • “比身高”: 墙上贴身高尺,幼儿互相比较谁高谁矮,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比XX高,XX比我矮”)。
      • “排排队”: 提供不同长度的吸管或绳子,让幼儿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 操作活动:
      • “给小熊分蛋糕”: 提供大小不一的圆形卡纸,让幼儿为小熊和它的朋友们分蛋糕,保证“一样多”或“谁多谁少”。
      • “神秘袋”: 里面装轻重不同的物品,让幼儿用手掂一掂,猜一猜哪个重,哪个轻。

运算的萌芽——加与减

  • 核心概念: 加法(合并、增加)、减法(拿走、减少)的实际意义。
  • 活动示例:
    • 故事导入: 《拔萝卜》(加法:爷爷一个人拔,然后奶奶、爸爸、妈妈、宝宝陆续加入,一起拔)和《分苹果》(减法:树上有5个苹果,掉了2个)。
    • 情景扮演:
      • “开小火车”: 3个小朋友先上车,又来了2个,现在车上有几个小朋友?(3+2=5)
      • “小兔吃蘑菇”: 盘子里有5个蘑菇,小兔吃了2个,还剩几个?(5-2=3)
    • 操作活动:
      • “雪花片变变变”: 左手有2片雪花片,右手有3片,合起来有几片?(加法)老师有5颗糖,分给小朋友2颗,老师还剩几颗?(减法)
      • “点数法”: 引导幼儿不借助实物,用手指或心数的方式解决简单问题。

图形的王国——奇妙的形状

  • 核心概念: 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感知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图形拼搭与分割。
  • 活动示例:
    • 感官探索: “神秘袋”,里面装着不同形状的物品,幼儿通过触摸来猜一猜是什么形状。
    • 艺术创作:
      • “图形拓印”: 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或瓶盖蘸上颜料进行拓印画。
      • “图形拼贴画”: 提供各种颜色的图形卡纸,让幼儿自由拼贴,创作一幅画(如:用圆形做太阳,三角形做小山)。
    • 建构游戏:
      • “给图形宝宝找家”: 制作不同形状的“家”(孔洞),让幼儿将相应的图形积木送回家。
      • “搭高塔”: 提供各种形状的积木,探索哪种形状更容易搭得高、更稳(如圆柱体)。

模式的秘密——规律排序

  • 核心概念: 认识并复制、延伸、创造简单的AB、AAB、ABB、ABC等模式。
  • 活动示例:
    • 节奏游戏: 老师拍出“XX X”(慢-慢-快)的节奏,让幼儿模仿,这就是一种声音模式。
    • 操作活动:
      • “串项链”: 提供两种颜色的珠子,让幼儿按“红-蓝-红-蓝”的规律串项链。
      • “积木排队”: 提供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积木,让幼儿按规律进行排序,如“大-小-大-小”。
      • “动作规律”: 做一个动作序列,如“拍手-跺脚-拍手-跺脚”,让幼儿接着做下去。
    • 生活链接: 观察地板砖、窗帘、衣服上的花纹,发现其中的规律。

时空的旅行——认识时间与空间

  • 核心概念: 方位(上下、前后、里外、中间);初步认识时间(早上、中午、晚上;星期、整点)。
  • 活动示例:
    • 空间游戏:
      • “小动物找家”: 设置一个场景(如森林),用积木搭成不同的“家”(上面、下面、里面、后面),请幼儿根据指令把小动物送回家。
      • “机器人听指令”: 老师发出指令(“向前走一步”、“向上跳一跳”、“藏在桌子下面”),幼儿扮演机器人执行。
    • 时间认知:
      • “我的一天”: 用图片展示幼儿一天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幼儿园、睡觉),讨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 “认识整点”: 制作一个大钟面模型,通过拨动指针,学习认识7点(上幼儿园)、12点(吃午饭)等整点。
      • “日历的秘密”: 认识日历,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能找到今天和星期几。

教学方法与策略

  • 操作法: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学具(积木、串珠、卡片等),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和理解数学。
  • 游戏法: 将数学知识融入规则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中。
  • 情境法: 创设生动的故事或生活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 启发式提问: 多用“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为什么?”等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
  • 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 集体教学、小组活动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差异。

评价方式

  • 观察记录: 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语言和操作方式,记录其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 作品分析: 分析幼儿的绘画、手工作品,了解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 谈话法: 通过与幼儿的日常交流,了解他们对数学的看法和掌握情况。
  • 游戏化测评: 将测评内容融入有趣的游戏中,在轻松的氛围下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