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罗辑思维谈我与左派,当前争议焦点何在?

罗振宇的“左派”思想来源与底色

要理解罗振宇与左派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他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毛泽东思想,罗振宇本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毛泽东的浓厚兴趣和某种程度的敬意。

罗辑思维谈我与左派,当前争议焦点何在?-图1

  1. 对《毛选》的推崇

    • 方法论层面:罗振宇高度评价《毛泽东选集》,认为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政治宣传册,而是一本顶级的方法论著作,他推崇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等思想工具,认为这些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普适性,无论是在商业、管理还是个人成长中都非常有效。
    • 具体实践:罗辑思维早期的一些内容,比如分析企业战略、组织管理,常常会套用毛选中的框架,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引申为商业领域的“边缘市场突破”,将“群众路线”解释为用户思维等,这种“实用主义”的挪用,是罗振宇与左派思想最直接、最表层的连接。
  2. 对“人民史观”的认同

    罗振宇的叙事风格,常常带有一种“为普通人发声”的底色,他强调关注小人物、关注历史中被忽略的群体,这与左派(尤其是传统左派)的“人民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有某种精神上的契合,他喜欢讲述那些“草根”英雄、逆袭者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精英史观的反抗,而左派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反抗精英主义和资本主义带来的阶级固化。

  3.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间接和温和的)

    虽然罗振宇是市场经济和商业的坚定拥护者,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弊病,如消费主义、信息茧房、人的异化等,持有批判态度,他提倡“独立思考”、“反焦虑”,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资本逻辑下被塑造的“非人化”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这种批判,与左派对资本主义的根本性批判,在方向上有一致之处,只是程度和解决方案完全不同。


罗振宇与“左派”的根本性冲突与分野

尽管有上述的思想渊源,但罗振宇与主流的、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左派”在核心立场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得他最终走向了与“左派”背道而驰的道路。

  1. 对“革命”与“暴力”的彻底否定

    • 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分野,罗振宇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体制内温和派,他所有的思想工具,最终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让现有体系更高效、更良性地运转,他推崇的毛泽东思想,也只是截取了其中“方法论”的部分,而完全抛弃了其“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内核。
    • 对于任何形式的激进革命、社会动荡,罗振宇都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他认为,任何试图通过推翻现有秩序来实现理想的想法,都是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这与许多坚持“继续革命”或对现有秩序持批判态度的左派,形成了鲜明对比。
  2. 对“市场”与“资本”的拥抱

    • 罗振宇是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坚定信徒,罗辑思维本身就是一家商业公司,其商业模式(知识付费、电商、内容付费)完全建立在资本逻辑和市场规律之上,他赞美企业家精神,认为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
    • 这与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资本无序扩张的警惕、对公有制的推崇,形成了180度的对立,左派批判的“资本家”,在罗振宇看来,恰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者”和“企业家”。
  3. 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对“个人主义”的推崇

    • 罗振宇的核心产品是“知识服务”,其本质是为个体赋能,他强调“终身学习”、“个人成长”、“提升认知”,将个体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让每个人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 而传统左派(尤其是中国语境下的官方左派)往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国家、民族、阶级等宏大叙事,罗振宇将个人置于中心,这与左派将集体置于中心的价值观是根本冲突的。
  4. 对“民族主义”的态度差异

    • 罗振宇虽然也讲“中国故事”,但他更倾向于从全球化的、普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他推崇的是“世界公民”的视野,强调的是现代文明、普世价值。
    • 而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许多“左派”(或被称为“新左派”),常常与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结合在一起,强调与西方文明的对抗,突出“中国特色”和“道路自信”,罗振宇虽然爱国,但他的思想底色是拥抱现代文明的,而非强调对抗。

罗振宇与“中国式左派”的复杂互动

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中国式左派”或“官方左派”,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也支持市场经济,罗振宇与这个群体的关系更为微妙。

  • 合作与共存:罗振宇从未挑战过中国的政治基本盘,他的内容始终在“体制内”游走,从不触碰政治红线,他谈论历史、文化、商业,用一种“建设性”的姿态,为社会发展提供“增量”思考,这种“不添乱、只帮忙”的态度,使得他与官方能够和平共处,甚至在一些文化宣传、政策解读上形成一种“配合”关系。
  • 警惕与距离:尽管没有直接冲突,但罗振宇的“自由主义”底色和“个人主义”倾向,始终是官方左派所警惕的,他强调的“独立思考”,在某些时候可能会演变成对主流叙事的“解构”,这是官方不希望看到的,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离,相互利用,但彼此心知肚明。

罗振宇的“左派”情结到底是什么?

综合来看,罗振宇与“左派”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他是一位“披着左派外衣的自由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从左派思想中汲取了方法论养分的实用主义者”。

  1. 方法论上的“左派”:他欣赏毛泽东思想的斗争策略、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等工具,认为这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强大武器,这是他“左派”情结最真实的体现。
  2. 价值观上的“自由主义者”:他的最终落脚点是个人自由、市场效率、社会改良和全球视野,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和暴力,无论是来自资本还是来自国家机器。
  3. 立场上的“体制内温和派”:他希望在中国现有的框架内,通过知识和商业的力量,推动社会一点点地变得更好,他既不认同左派的激进革命,也不认同右派的彻底否定。

当你听到罗振宇谈论毛泽东、分析社会矛盾时,他似乎很“左”;但当你看到他创办知识付费公司、赞美企业家精神时,他又非常“右”,这种矛盾恰恰构成了罗振宇思想的独特性:他试图用一种看似“左”的、革命性的方法论,去实现一个“右”的、保守的、改良主义的商业和个人成长目标。

他就像一个思想的“裁缝”,从“左派”的衣柜里拿出“矛盾论”这件好用的工具,然后把它缝进“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这套西装里,穿在身上,游走于中国的舆论场,他与“左派”的关系,就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借”与“还”——借用了左派的思想武器,但最终归还的,却是一套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