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理念:转变对“创造”的认知
在开始具体方法前,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认知:

- 创造是“连接”而非“无中生有”:创造性思维更多是将已有的知识、信息、经验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产生新的价值或解决方案,它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深厚基础之上的。
-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允许他们犯错,比最终拿出一个“完美”的作品更有价值。
-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创造力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艺术、科学、组织、人际交往等),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每个学生独特的闪光点。
营造支持性的环境
环境是创造力生长的土壤,一个安全、自由、充满鼓励的环境是激发创造力的前提。
心理安全:
- 允许犯错:明确告诉学生“犯错是学习过程中最正常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设立“最佳失败奖”,奖励那些从失败中学习并尝试新方法的学生。
- 接纳“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学生提出古怪或看似不可能的想法时,不要立刻否定,可以说:“这个想法很有趣,能多告诉我一些吗?” 先倾听,再引导。
- 减少不必要的压力:过度的考试压力和对标准答案的追求会扼杀创造力,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思考。
物理环境:
- 灵活多变的空间:教室不一定是整齐划一的桌椅,可以设置一些“创意角”,提供涂鸦墙、乐高、各类材料等,让学生随时可以动手和记录灵感。
- 丰富的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包括书籍、工具、艺术品、科技设备(如3D打印机、编程机器人)等,激发学生的多感官体验。
- 展示与分享的平台:设立作品展示墙、班级博客或定期举办“创意市集”,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获得成就感。
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创造性思维策略
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而不是作为额外的“兴趣课”。
提问的艺术:从封闭到开放
- 多用开放式问题:将“是什么?”(封闭式)换成“…会怎样?”、“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为什么?”、“你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 设计“劣构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s):这类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答案,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能让全校同学都喜欢的午餐菜单?”而不是“计算一份午餐的热量是多少?”。
- 鼓励学生提问: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提问时间”,奖励那些提出有深度、有创意问题的学生。
思维工具的教授
- 头脑风暴: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头脑风暴,核心原则是:延迟评判、追求数量、鼓励异想天开、组合与改进。
-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想法结构化、可视化,激发联想和发散思维。
- SCAMPER 法则:这是一种激发创意的清单法,通过七个角度来审视和改进现有事物:
- Substitute (替代)
- Combine (合并)
- Adapt (改造)
- Modify/Magnify (修改/放大)
- Put to another use (挪作他用)
- Eliminate (剔除)
- Reverse/Rearrange (反转/重排)
- 六顶思考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事实、情感、批判、乐观、创意、流程)全面地思考一个问题,避免思维定式。
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
- 打破学科壁垒,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复杂项目。
- 历史+艺术:为一位历史人物设计一座纪念碑,并阐述设计理念。
- 科学+工程: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净化雨水的简易装置。
- 语文+数学:用数学知识(如比例、统计)来分析和创作一首诗歌。
- PBL的核心是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协作和创新。
鼓励动手实践与“做中学”
- 创客教育:引入编程、3D打印、机器人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将想法变为现实,在“试错-迭代”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艺术与设计思维:即使是非艺术课,也可以引入绘画、模型制作等方式,让学生画一幅概念图、制作一个流程图,都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创新。
教师与家长的角色
教师作为“引导者”而非“灌输者”
- 示范好奇心:表现出自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
- 提供脚手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提供资源等方式,引导他们自己找到解决路径。
- 给予选择权:在作业、项目或学习内容上,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内在动机是创造力的强大驱动力。
家长作为“支持者”和“欣赏者”
- 保护玩耍时间:自由、无目的的玩耍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要用各种补习班填满孩子的所有时间。
- 限制屏幕时间:鼓励孩子进行阅读、户外活动和实体游戏,这些活动能更好地激发想象力和现实互动能力。
- 关注过程,赞美努力:当孩子完成一件作品时,多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而不是简单地说“画得真好看”,肯定他们的思考过程和付出的努力。
改革评价方式
评价是指挥棒,如果评价只看重标准答案和记忆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无从谈起。
-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尝试、合作和反思,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成果。
- 多元化评价:采用作品集、项目报告、口头答辩、表演展示等多种方式,让不同类型创造力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
- 评价标准清晰:对于创造性任务,提前公布评价标准,可以包括“创意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思考的深度”、“团队协作”等维度,让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场教育的“范式转移”,它要求我们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潜能的激发者”,从“追求标准答案”转变为“鼓励探索过程”。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上原则,用心去浇灌,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之花都有机会绚烂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