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六国论思维导图最新版出炉?高考必备考点更新了吗?

《六国论》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六国破灭之弊


核心论点 (文章的灵魂)

  • 总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 核心: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用土地(赂秦)来换取苟安,这导致了自身的衰亡。
    • 破题: 开篇即点明主旨,开门见山,观点鲜明。
    • 句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否定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论点)

论证结构 (文章的骨架)

  •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第1段)

    六国论思维导图最新版出炉?高考必备考点更新了吗?-图1

    • 开门见山,提出“弊在赂秦”的总论点。
    • 作用: 提纲挈领,统摄全文。
  • 第二部分:分论点论证 (第2、3段)

    •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2段)
      •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例证法
      • 论据:
        • 以地事秦: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 结果: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对比: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有限 vs. 无限)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奉越多,侵越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3段)
      • 论证方法: 例证法、因果论证
      • 论据:
        • 齐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因依附秦国而最终灭亡)
        • 燕国: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因派刺客刺秦王而招致祸患)
        • 赵国: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因良将被害而功亏一篑)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 (假设论证,反证不赂者也会因失援而亡)
  • 第三部分:引申论证与总结 (第4、5段)

    • 引申论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4段)
      • 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假设论证
        • 从六国到北宋: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类比: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警告: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点明写作意图,警告当朝统治者)
    • 总结与感慨: (第5段)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目的: 提出解决方案,再次强调观点,抒发强烈情感。
      • 收尾: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首尾呼应,强化主旨)

写作特色 (文章的血肉)

  • 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 总分总结构: 提出论点 → 分论点论证 → 总结引申。
    • 层层递进: 从“赂秦者亡”到“不赂者亦亡”,再到“如何不亡”,逻辑链条清晰完整。
  • 对比论证,观点鲜明
    • 今昔对比: “今日割五城” vs. “明日割十城”。
    • 数量对比: “诸侯之地有限” vs. “暴秦之欲无厌”。
    • 假设对比: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vs. “历史事实”。
  • 语言犀利,气势磅礴
    • 多用排比、对偶句式: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增强语势和节奏感。
    • 用词精准,一针见血: “弊”、“赂”、“速祸”等词,直指要害。
    • 情感充沛,爱憎分明: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六国昏庸无能的痛惜和对强秦贪婪暴虐的憎恶。
  • 借古讽今,现实意义强
    • 写作背景: 北宋对辽、西夏“岁币”政策,妥协求和。
    • 写作目的: 借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批评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主张坚决抵抗,收复失地。
    • 核心警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最想告诫当权者的。

历史背景与作者

  • 作者: 苏洵 (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时代背景:
    • 北宋中期: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 对外关系: 北宋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长期对峙。
    • 国策: 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岁币求和”的妥协政策,每年向辽、西夏输送大量银两和绢帛,以求边境安宁。
  • 创作动机: 苏洵对这种屈辱政策深感忧虑,他写《六国论》正是为了借古讽今,希望北宋统治者能从六国灭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停止赂敌,奋起抵抗。

核心概念解析

  • 赂秦: 指战国时期,韩、魏、楚等国为了暂时的安宁,将土地割让给秦国的行为,在苏洵看来,这是一种饮鸩止渴、自取灭亡的愚蠢做法。
  • 积威之所劫: 指被长期以来形成的强大威势所胁迫、所劫持,这里指北宋朝廷被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所吓倒,从而丧失了抵抗的意志和决心。

现实意义与启示

  • 对个人: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一味妥协退让,否则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最终导致彻底失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 对国家/组织: 不能因暂时的威胁和压力而丧失原则和长远目标,妥协退让换不来真正的和平,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对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现实,警示未来,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