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幼儿思维概念如何科学培养?最新研究给出这3点建议!

幼儿思维是指2-7岁左右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既不是成人的逻辑思维,也不是简单的低级思维,而是一个充满活力、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过渡性阶段,理解幼儿思维,是家长、幼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沟通和引导的基础。

幼儿思维概念如何科学培养?最新研究给出这3点建议!-图1

核心特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约2-7岁)就是幼儿思维的核心阶段,这个阶段的思维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自我中心

这是幼儿思维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孩子很难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认为自己所看到、想到、感受到的,就是别人所看到、想到、感受到的。

  • 表现:
    • 沟通障碍: 你问他:“你把玩具藏起来了,如果我不在这里,我能找到它吗?”他可能会回答“能”,因为他自己知道藏在哪里,无法想象“你”不知道的场景。
    • 解释原因: 他看到你哭了,可能会说:“你哭了,是因为我把你的饼干吃了。”他把你的情绪完全归因于自己的行为。
    • 游戏方式: 在玩“过家家”时,他可能只专注于自己的角色(妈妈”在做饭),而无法理解“宝宝”为什么需要“爸爸”的安抚。

泛灵论

幼儿倾向于将所有事物,无论是活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视为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存在。

  • 表现:
    • 对玩具说话: 对摔坏的娃娃说“对不起”,因为它会“疼”。
    • 赋予自然物生命: 认为太阳公公会“起床”和“睡觉”,风在“唱歌”,小草在“向他们招手”。
    • 害怕黑暗: 害怕床底下或衣柜里的“怪物”,因为他们想象无生命的空间里也住着和他们一样的“人”。

不可逆性

幼儿的思维是单向的、线性的,他们很难在心理上逆转一个动作或过程,这是他们无法理解“守恒”概念的根本原因。

  • 表现:
    • 守恒实验: 皮亚杰的经典实验:将一杯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一个矮胖的杯子和一个高瘦的杯子,幼儿会认为高瘦杯子里的水更多,因为他们只关注了“高度”这一个维度,而无法在头脑中逆转这个过程,理解水的总量没变。
    • 时间概念: 他记得“昨天”去了公园,但很难理解“明天”是什么时候,更无法理解“下周”的概念。

集中化

也叫“中心化”,指幼儿在同一时间只能注意到事物的某一个最显著的方面,而忽略其他重要方面。

  • 表现:
    • 守恒实验的延续: 在上面的守恒实验中,孩子只“集中”注意到了杯子的高度,而忽略了杯子的宽度。
    • 分类困难: 给他看一个红色的苹果和一个红色的球,他可能会说“都是红色的”,而无法将它们归为“水果”和“玩具”这两个更高级的类别。

直觉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依赖于直接的感知和眼前的印象,而不是逻辑推理,他们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我觉得是这样”,而不是“根据道理是这样”。

  • 表现:
    • “太阳在跟着我跑”: 坐在车里,他看到太阳在窗外移动,会直观地认为太阳在追着他跑。
    • “他推了我,所以他是个坏孩子”: 基于单一事件,就给一个人下绝对的结论。

幼儿思维的发展:从象征思维到逻辑思维萌芽

虽然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有很多局限性,但它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主要体现为两个重要飞跃:

象征性思维的出现(约2-4岁)

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孩子开始能够用一个事物、词语或动作来代表另一个不在眼前的事物。

  • 核心表现:延迟模仿和象征性游戏
    • 延迟模仿: 今天看到爸爸打电话,明天即使没有电话,他也会拿起一个玩具做出打电话的样子。
    • 象征性游戏(过家家): 一块积木可以当“电话”,一个纸箱可以当“汽车”,一根棍子可以当“魔法棒”,这是想象力发展的基础。
    • 语言发展: 词汇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苹果”这个词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苹果,而是代表所有苹果。

直觉性思维的兴起(约4-7岁)

这是象征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孩子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思考,但这种思考仍然高度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观察,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运算。

  • 表现:
    • 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但标准单一(比如只按颜色分)。
    • 能够理解“狗是动物”,但很难理解“动物是狗”这种反向的、更抽象的包含关系。
    • 开始理解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常常是直觉性的。

对教育的启示:如何与幼儿有效互动和引导?

理解了幼儿思维的特点,我们就能采取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

耐心接受“自我中心”,引导换位思考

  • 错误做法: “你怎么这么自私!不知道我累吗?”
  • 正确做法: 当孩子抢玩具时,可以说:“我知道你很想玩这个小汽车,你看,妹妹哭了,因为她也很想玩,我们能不能轮流玩,或者给她看看你的小汽车?” 通过描述感受,帮助他理解他人的立场。

善用“泛灵论”,激发想象力和爱心

  • 错误做法: “别跟玩具说话,它没感觉!”
  • 正确做法: 顺着他的话说:“是啊,小熊摔疼了,我们抱抱它,给它吹一吹,它就不疼了。” 这不仅保护了想象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提供具体、直观的学习材料

  • 错误做法: 给他讲抽象的“1+1=2”。
  • 正确做法: 拿出两个苹果,再拿来一个苹果,让他数一数“现在有几个苹果?” 让数学概念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利用“象征性游戏”,促进全面发展

  • 鼓励过家家、角色扮演: 这些游戏是孩子理解社会规则、练习语言、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佳途径,家长可以参与其中,扮演一个“顾客”或“病人”,在游戏中引导他。

耐心解释,避免说教

  • 错误做法: “跟你说了多少遍,不要把水倒来倒去!”
  • 正确做法: 看到他玩水,可以和他一起探索,给他两个不同形状的杯子,让他自己倒水观察,并引导他思考:“奇怪,为什么这个杯子看起来满,倒到另一个杯子里就变矮了呢?” 让他在亲身体验中慢慢接近“守恒”的概念。

幼儿思维是一个充满魔力和独特逻辑的世界,它以自我中心为出发点,通过泛灵论象征性游戏来认识世界,其思考方式是不可逆、集中化且依赖直觉的,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的任务不是用成人的逻辑去“纠正”他们,而是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发展规律,用他们的“语言”和“方式”去引导,耐心地陪伴他们走过这个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认知旅程,为未来逻辑思维的萌芽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