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心理学中一个核心且复杂的认知过程,它不仅仅是“思考”这个动作,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这意味着,我们通过思维,可以超越感官的直接限制,去认识那些不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并从中发现规律。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解析心理学中的思维:
什么是思维?—— 核心定义与特征
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反映。
- 间接性: 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那些当前不存在、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我们无法亲眼看到恐龙,但可以通过化石和科学知识来“思考”它的样貌和生活习性,医生通过病人的症状来推断病因,也是思维的间接性体现。
- 概括性: 思维能够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形成概念或规律,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狗”(金毛、哈士奇、泰迪等),思维会帮助我们概括出“狗”的共同特征(四条腿、会叫、哺乳动物等),形成“狗”这个概念,这样,我们再遇到新的狗时,就能快速识别。
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
- 感觉和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整体形象的直接反映,是思维的“原材料”。
- 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进行的高级认知活动,它对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和重组,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思维的主要形式
心理学通常将思维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根据思维内容的凭借物(发展水平):
-
动作思维:
- 特点: 依赖实际动作和操作来进行思维,思维与动作密不可分。
- 例子: 婴幼儿通过摆弄积木来理解形状和空间关系;修理工人通过拆解和组装机器来寻找故障点。
-
形象思维:
- 特点: 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这是艺术家、设计师常用的思维方式。
- 例子: 建筑师在脑中构思大楼的蓝图;作家在写作时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
-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 特点: 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最核心、最高级的形式。
- 例子: 数学家进行公式推导;哲学家进行逻辑论证;我们根据“所有金属都导电,铁是金属”这两个前提,推理出“铁导电”的结论。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
聚合式思维:
- 特点: 将各种信息汇聚起来,从一个方向思考,最终得出一个唯一或最佳的答案,它遵循逻辑规则,强调“唯一正确性”。
- 例子: 解一道标准的数学应用题;回答“中国的首都是哪里?”这类问题。
-
发散式思维:
- 特点: 从一个目标或问题出发,沿着不同方向和角度思考,产生大量、新颖的设想和答案,它不追求唯一答案,强调“多样性”和“独创性”。
- 例子: “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当夹子、当天线、当牙签……);头脑风暴会议。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
常规性思维:
- 特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再现性”思维。
- 例子: 按照菜谱做一道熟悉的菜;按照说明书组装家具。
-
创造性思维:
- 特点: 独创性地提出新的、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或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它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
- 例子: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乔布斯设计出iPhone。
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分析与综合:
- 分析: 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属性或方面,把“电脑”分解为主机、显示器、键盘等。
- 综合: 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或方面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零件图纸组装出一台完整的自行车。
-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最基本的两个过程,相辅相成。
-
比较:
确定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猫和狗的异同。
-
抽象与概括:
- 抽象: 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从苹果、香蕉、橘子中抽象出“水果”的共同特征(多汁、有甜味、植物果实等)。
- 概括: 将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形成概念或规律,将“水果”的概念推广到所有能食用的植物果实上。
-
具体化与系统化:
- 具体化: 将一般性的规律或概念应用到具体的事物中去,运用“杠杆原理”来撬动一块大石头。
- 系统化: 将知识分门别类,纳入一个有条理的知识体系中,将学过的生物学知识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整理。
影响思维的因素
思维并非在真空中进行,它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 知识经验: 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思维的基础,一个领域的专家比新手能更快、更深刻地思考该领域的问题。
- 认知风格: 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时表现出的习惯性偏好。
- 场独立型 vs. 场依存型: 前者更依赖内在参照,后者更依赖外部环境。
- 冲动型 vs. 思考型: 前者反应快但易出错,后者深思熟虑但速度慢。
- 动机与情绪: 强烈的动机会促使人更深入地思考;积极的情绪(如愉快)有助于发散思维,而消极情绪(如焦虑)可能抑制思维。
- 问题情境: 问题的呈现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拯救600人,采用A方案可救200人,B方案有1/3概率全救,2/3概率全不救”,大多数人会选A,但如果问题换成“将600人置于危险,A方案会导致400人死亡,B方案有1/3概率无人死亡,2/3概率全死亡”,大多数人会选B,这被称为“框架效应”。
- 功能固着: 指人们倾向于将物体的功能固定化,从而影响创造性思维,只把锤子当作敲打工具,而想不到它也可以当门挡或纸镇。
思维中的常见障碍
了解思维障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理性思考。
- 思维定势: 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影响后续的同类心理活动,让一个人连续做几道“1元 = 10分”的简单算术题后,突然问“1元 = ? 分”,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10分”,而忽略了正确的答案是“100分”。
- 功能固着: 如上所述。
- 权威偏误: 过度迷信权威的观点,而忽视独立思考和证据。
- 证实性偏见: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证实自己已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
- 锚定效应: 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最先接收到的信息(“锚”),而忽略后续信息的调整。
思维的测量与应用
- 测量: 思维能力通常通过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和创造力测验(如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来评估。
- 应用:
- 教育心理学: 如何设计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管理心理学: 如何通过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等方法激发团队的创造力。
- 临床心理学: 识别和纠正患者的思维障碍(如抑郁症患者的消极思维)。
- 人工智能: 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让机器能够进行学习和推理。
心理学中的“思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它既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最高体现,也是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的根本工具,从具体的动作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从常规的问题解决到突破性的创造,我们的思维活动塑造了我们的个人成就,也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了解思维的规律、形式和障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成为更高效、更具创造性的思考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