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法律思维四特征,2025年司法实践如何应用?

规范性、程序性、平衡性和保守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四个特征。

法律思维四特征,2025年司法实践如何应用?-图1


规范性

规范性是法律思维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它指的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以现行的法律规范(包括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判例等)作为根本依据和最终标准。

核心要义:

  • 法律至上: 法律是判断是非、定分止争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组织乃至政府的行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当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我觉得应该怎样”,而是“法律是怎样规定的”。
  • 逻辑三段论: 法律推理的基本模式是典型的三段论:
    1. 大前提: 找到适用于案件事实的法律规范(“法律规定……”)。
    2. 小前提: 确认案件事实是否符合该法律规范所描述的情形(“本案中,当事人实施了……行为”)。
    3. 根据事实与规范的匹配,得出法律结论(“该行为构成……,应承担……责任”)。
  • 权利义务分析: 法律思维将社会关系简化为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关系,分析一个行为或事件,就是分析其中各方享有什么权利、应承担什么义务,以及这些权利和义务是否得到了实现和履行。

举例说明: 两个人因口角发生肢体冲突,导致一方受伤。

  • 日常思维: “他先骂人,太可恶了,活该被打。”(关注道德和情绪)
  • 法律思维: “根据《民法典》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任何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本案中,A对B实施了殴打行为,存在过错;B因此受伤,造成了损害,A的行为符合侵权的构成要件,需要承担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民事责任。”(严格依据法律规范进行分析)

程序性

程序性强调,法律结论的得出必须遵循法定的、正当的程序,实体公正(结果公正)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程序公正作为保障,实体公正也难以实现,甚至可能损害法治的根基。

核心要义:

  • 程序优先于实体(有时): 在特定情况下,程序问题优先于实体问题,如果程序严重违法(如刑讯逼供获取口供),那么即使案件事实清楚,证据也可能被排除,最终可能导致案件被驳回或被告人被宣告无罪。
  • “看得见的正义”: 法律过程必须是公开、透明、可被监督的,判决不仅要正确,还要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信服,而程序正义是赢得这种信服的关键。
  • 程序法定: 诉讼的各个环节(如起诉、立案、举证、质证、辩论、判决、上诉等)都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司法机关和当事人必须严格遵守。

举例说明: 在刑事案件中,警察在未出示搜查证的情况下搜查了嫌疑人的住所,并找到了关键证据。

  • 日常思维: “证据找到了,人就是罪犯,搜查一下怎么了?”(关注结果)
  • 法律思维: “根据《刑事诉讼法》,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警察无证搜查,严重违反了法定程序,由此获取的证据属于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由于关键证据被排除,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因此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严格遵循程序规定,排除非法证据)

平衡性

法律追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正义,而是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与平衡,寻求一个相对合理、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核心要义:

  • 利益衡量: 法律常常需要在多种利益之间做出取舍,在言论自由与个人名誉权之间,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进行权衡。
  • 价值权衡: 法律背后承载着多种价值,如公平、正义、自由、秩序、效率等,法律思维要求根据具体情境,对这些价值进行排序和取舍,以实现最佳的社会效果。
  • 寻求“最优解”而非“唯一解”: 法律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完美的答案,法律思维的目标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和现实条件下,找到一个最能平衡各方利益、最符合法律精神的解决方案。

举例说明: 一家化工厂可以给地方带来巨大的税收和就业,但其生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 经济思维: “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污染问题以后再说。”(侧重经济利益)
  • 法律思维: “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权和公民环境权之间进行平衡,要肯定化工厂对经济的贡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要求其投入资金进行污染治理,并赔偿受影响的居民,如果其污染超过法定标准,政府有权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在法律框架内,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种利益)

保守性

这里的“保守”并非指思想僵化或反对变革,而是指法律思维倾向于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强调对规则和先例的尊重。

核心要义:

  • 遵循先例: 在判例法国家(如英美法系),遵循先例是基本原则,在成文法国家(如中国),虽然不是严格遵循先例,但上级法院的判例和司法解释对下级法院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这保证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 法不溯及既往: 法律一般只适用于其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行为,这保证了人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稳定的预期,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
  • 谦抑性与克制性: 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后手段,只有在道德、习俗、行业自律等其他手段无法解决问题时,才应动用法律,法律的介入应当保持克制,避免过度干预社会生活。

举例说明: 一项新的法律出台,规定某种行为从明年1月1日起为违法。

  • 激进思维: “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应该立即追溯过往,处罚所有以前做过这件事的人。”(追求即时正义,但破坏预期)
  • 法律思维: “根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新法只适用于明年1月1日之后发生的行为,对于之前的行为,应当适用当时有效的法律,这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稳定性的维护。”(尊重规则的时间效力,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特征 核心要义
规范性 以法律规范为最高准绳,进行逻辑严密的推理。 法律至上、三段论、权利义务
程序性 强调遵循法定程序,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 正当程序、看得见的正义、程序法定
平衡性 在多种利益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寻求最优解。 利益衡量、价值权衡、相对合理
保守性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尊重规则和先例。 遵循先例、法不溯及既往、秩序稳定

这四个特征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法律思维的完整体系,是法律人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掌握这种思维方式,是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有效解决法律问题的关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