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体印象:温晴的宝地 (开篇点题)
- 核心观点: 济南的天气,没有风声,响晴。
- 对比手法:
- 对比北平(北京): 没有风声,不像北平那样刮大天。
- 对比伦敦: 响晴,不像伦敦那样阴沉多变。
- 对比热带(热带地方): 温度,在热带的阳光里也并不算坏的。
- 比喻与结论:
- 比喻: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 济南真是个“宝地”。
具体描绘:冬天的画卷 (主体部分)
-
阳光下的山 (小摇篮)
- 地点: 城外。
- 特点: 小、秀气。
- 感官描写:
- 视觉: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 触觉: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 拟人化手法: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效果: 赋予山以慈母般的温情,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也营造出安详、舒适的氛围。
-
澄澈的水 (蓝水晶)
- 地点: 城内。
- 核心意象: 济南的河(如大明湖)。
- 感官描写:
- 视觉:
-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 “河面上冒着热气,水藻在水中游动。”
- 比喻: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视觉:
- 效果: 写出水的“温”和“清”,与天空的“蓝”相映成趣,画面晶莹剔透,充满生命力。
-
雪后的景 (小水墨画)
- 地点: 城内及远山。
- 核心意象: 雪、树、山。
- 空间层次:
- 近景(城内):
-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 拟人,生动可爱。
- “好像日本看护妇” -> 比喻,写出雪后树的秀美姿态。
- 中景(山坡):
-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 色彩对比,写出层次感。
- 远景(村庄):
- “村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 “卧”字: 拟人,传神地写出村庄的安详、宁静,是点睛之笔。
- 近景(城内):
- 效果: 描绘了一幅素雅、淡远、富有诗意的“水墨画”,体现了济南冬天“秀气”的美。
总结升华:理想的境界 (结尾点睛)
- 核心观点: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温晴”的,是“理想的境界”。
- 情感抒发:
-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再次强调“宝地”,首尾呼应。
-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 结合个人感受,增强说服力。
- 济南的冬天,既有山的安详,又有水的灵动,还有雪的秀美,构成了一幅和谐、温暖、充满生机的完美画卷。
艺术特色与语言风格
- 情景交融:
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赞美之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中,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深情。
- 诗化的语言:
- 善用比喻、拟人: 如“小摇篮”、“蓝水晶”、“看护妇”、“水墨画”、“卧”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 语言清新、质朴、自然: 用词精准,不事雕琢,却韵味无穷。
- 结构清晰:
- 总-分-总结构: 开篇总写济南冬天的温晴,中间分写山、水、雪,结尾总结升华。
- 空间顺序: 从城外写到城内,再到远山,层次分明。
- 对手法的运用:
开篇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迅速凸显济南冬天“温晴”的独特之处,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