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高考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思维导图重点难点解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5高考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思维导图重点难点解析-图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 核心地位:

    • 基础: 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
    • 主体: 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来源
    • 根本: 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
    • 核心思想: “以农为本”
  • 耕作方式演变:

    •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 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 铁犁牛耕:
      • 春秋战国: 铁犁和牛耕开始出现和推广,是古代农业革命性的进步。
      • 汉代: 耦犁(二牛三人)出现,后来出现犁壁(可碎土、垡土),耕作技术成熟。
      • 唐代: 曲辕犁(江东犁)出现,结构完善,便于调节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成熟
  • 土地制度:

    • 井田制 (西周):
      • 性质: 国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贵族世代享用。
      • 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私田出现,井田制崩溃。
    • 封建土地私有制 (战国后确立):
      • 形式: 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
      • 主要来源: 禄田、赏赐、购买、兼并。
      • 核心问题: 土地兼并(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顽疾)。
      • 统治者对策:
        • 北魏至唐初: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土地)。
        • 明清:鱼鳞图册(登记土地)、黄册(登记人户),但未能从根本上抑制兼并。
  • 赋税制度演变:

    • 初税亩 (春秋鲁国): 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
    • 编户制度 (汉代): 按人口、财产征税(田租、口赋、算赋、更赋)。
    • 租庸调制 (隋唐):
      • 租(田租)、庸(代役)、调(户税)。
      • 特点: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前期促进经济发展。
    • 两税法 (唐中后期):
      • 户税、地税合并,统一征收;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 特点: 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要标准,取代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中国古代税制的重大变革。
    • 一条鞭法 (明中后期):
      • 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征收。
      • 特点: 简化税制、增加财政收入;役归于地,量地计丁;农民对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摊丁入亩 (清雍正帝):
      • 将丁税(人头税)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 意义: 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藏在人口背后的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 水利工程:

    • 著名工程: 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郑国渠(战国,秦国)、大运河(隋)。
    • 特点: 政府组织,大型工程,以灌溉、漕运、防洪为主。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 经营形态:

    • 官营手工业:
      • 地位: 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 特点: 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雄厚,规模大,分工细,技术高;产品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不进入市场。
      • 目的: 满足统治阶级消费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 家庭手工业:
      • 地位: 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 特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产品主要用于自给自足,剩余产品才拿到市场出售。
    • 民营手工业:
      • 地位: 在明中后期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特点: 民间私人经营,产品主要投入市场;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发展曲折。
  • 主要成就:

    • 丝织业:
      • 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 成就: 商代已有织机;唐代缂丝技术闻名;宋元时期棉纺织业兴起(黄道婆推广);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 冶金业:
      • 青铜时代: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鼎盛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 冶铁业: 春秋晚期出现铁器;汉代高炉炼铁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机)。
    • 制瓷业:
      • 地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 成就: 商代原始青瓷;东汉成熟青瓷;唐代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红;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 发展历程:

    • 商周: “工商食官”,商业由官府控制。
    • 春秋战国: 私商兴起,出现富商大贾(如吕不韦),货币广泛流通(蚁鼻钱、铲形币、圆形方孔钱),商业城市兴起(如临淄、邯郸)。
    • 隋唐:
      • 大运河促进南北物资交流。
      • 对外贸易发达(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会)。
      • 柜坊(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最早的汇兑凭证)出现。
    • 宋元:
      • 商业革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北宋)。
      •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晓市。
      • 海外贸易繁荣,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 明清:
      •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晋商。
  • 政策:“重农抑商”

    • 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维护专制统治,确保赋税和徭役的征发。
    • 表现:
      • 战国商鞅变法: 首次明确“重农抑商”政策。
      • 汉代: 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购买土地。
      • 明清: 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 影响:
      • 积极: 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 消极: 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
  • 资本主义萌芽:

    • 出现: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
    • 标志: 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特点: 资本主义萌芽稀疏、脆弱,发展缓慢。
    • 发展缓慢的原因:
      1.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如“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土地兼并)。
      2. 市场因素: 自然经济占主导,国内市场狭小。
      3. 资金因素: 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
      4. **技术因素: 传统手工业技术难以突破。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 核心政策:“重农抑商”

    (详见上文“商业经济”部分)

  • 对外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 海禁 (明初):
      • 目的: 倭寇侵扰,防止沿海居民与外国势力勾结。
      • 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 闭关锁国 (清初):
      • 目的: 防范西方殖民势力入侵。
      • 一度开放“一口通商”(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影响:
      • 积极: 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主权,起到自卫作用。
      • 消极: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最终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总结与内在逻辑

  • 核心结构: 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石和主体。
  • 两大支柱: 农业(自给自足)和家庭手工业(“男耕女织”)紧密结合,构成了封闭的自然经济。
  • 补充与抑制: 商业是自然经济的必要补充,但始终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无法独立发展。
  • 对外关系: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将整个国家与世界隔绝,使得内部缺乏变革动力,最终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
  • 演变趋势: 从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确立小农经济,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古代中国经济内部孕育着新的变化,但强大的封建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和专制政策)始终是束缚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专题的内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