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密度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质量与密度
质量
-
定义

-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
特性
- 固有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例如:把一块铁熔化成铁水,它的质量不变;把它从地球带到月球,它的质量也不变。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是 千克。
- 常用单位:吨、克、毫克。
- 换算关系:1 t = 1000 kg;1 kg = 1000 g;1 g = 1000 mg。
- 固有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测量工具
- 实验室:天平(托盘天平、物理天平)。
- 使用方法:调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 放物(左物右码)→ 加码(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 移码(调节游码)→ 读数(物体质量 = 砝码总质量 + 游码示数)。
- 生活:电子秤、杆秤、磅秤等。
- 实验室:天平(托盘天平、物理天平)。
-
与重量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 质量:物体属性,不随地点改变。
- 重量:物体所受重力,随地点(如地球和月球)改变。
- 联系:
- 重量是由质量产生的,计算公式为 G = mg。
- 在地球上,g ≈ 9.8 N/kg,质量为1kg的物体,其重量约为9.8N。
- 区别:
密度
-
定义
- 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 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或属性)。
-
特性
- 唯一性:同种物质,密度一定(状态和温度不变时)。
- 差异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 影响因素:
- 状态: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如冰和水的密度不同)。
- 温度:一般物质,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热胀冷缩)。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是 千克每立方米 (kg/m³)。
- 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 (g/cm³)。
- 换算关系:1 g/cm³ = 1000 kg/m³。
-
计算公式
- 定义式:ρ = m / V
- ρ (rho) 代表密度
- m 代表质量
- V 代表体积
- 定义式:ρ = m / V
-
物理意义
- 表示物质在体积上分布的密集程度。
- 例如:水的密度是 1.0×10³ kg/m³,表示体积为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³千克。
-
测量方法
- 原理:先用天平测出质量 m,再用刻度尺或量筒测出体积 V,最后利用公式 ρ = m / V 计算得出。
- 规则固体: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宽、高计算体积。
- 不规则固体(密度大于水):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排水法)测体积。
- 液体:用天平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倒出部分液体后再测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相减得液体质量;用量筒测液体体积。
-
密度知识的应用
- 鉴别物质:通过测量密度,判断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 计算质量:知道物体的体积和构成物质的密度,可以计算出其质量。(m = ρV)
- 计算体积:知道物体的质量和构成物质的密度,可以计算出其体积。(V = m / ρ)
- 选择材料:根据密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飞机用密度小的铝合金制造;底座用密度大的钢铁制造。
- 解释现象: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轮船的平均密度小于水)。
质量与密度的关系与区别
| 特征 | 质量 | 密度 |
|---|---|---|
| 定义 |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
| 性质 | 物体的一种属性 | 物质的一种特性 |
| 是否可变 | 不随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改变 | 不随形状、质量改变,但会随状态、温度改变 |
| 单位 | 千克 | 千克/立方米 (kg/m³) |
| 决定因素 | 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 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温度有关 |
| 联系 | 密度公式 ρ = m / V 中,质量是密度的计算要素之一,密度越大,在相同体积下,质量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