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年马克思主义思维导图最新版更新了哪些重点?

马克思主义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马克思主义

  • 核心定义: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

  • 辩证唯物主义

    • 唯物主义
      • 核心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人脑)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反对: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和二元论(物质与意识平行)。
    • 辩证法
      • 核心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 三大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从量变到质变。
        •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认识论
      • 核心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从实践中来,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循环往复,不断深化。
      • 真理观: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 核心观点:不是英雄或观念创造历史,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
    • 社会基本矛盾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 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变革就会到来。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
        • 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哲学等。
      • 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政治经济学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其核心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 劳动价值论

    • 核心观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商品的二因素
      •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 劳动的二重性
      •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剩余价值理论

    • 核心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 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是工人成为“自由”的劳动者,能够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 剩余价值的产生
      • 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当于工资)。
      • 剩余劳动时间:工人无偿为资本家劳动的时间,这段时间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 相对剩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 资本的本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资本积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使资本总额增大。
    • 后果:导致财富在一极积累,贫困在另一极积累,并催生相对过剩人口(产业后备军)。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科学社会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结论”,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核心观点: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创造者。
    • 任务
      •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 革命理论

    • 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 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自己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专政: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形式。
  • 未来社会展望 (共产主义社会)

    • 两个阶段
      •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
        •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 政治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依然存在。
      • 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 三大差别消失(工农、城乡、脑体)。
        • 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 人的全面发展
        • 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国家自行消亡

延伸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 列宁主义

    • 帝国主义论: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 建党学说: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
    • 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 实践: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毛泽东思想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问题。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独特的革命道路。
    •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独立自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结与关键逻辑链

  1. 起点(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2. 方法(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分析人类社会,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分析(经济学):将此方法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其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导致经济危机,通过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4. 政治学):既然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其内在矛盾,并因其剥削性而必然灭亡,那么其替代者——社会主义——就是历史的必然,无产阶级是这一变革的领导力量,其使命是通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这个思维导图为你提供了一个鸟瞰式的理解框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任何一个分支进行深入学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