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也称为思维惯性或思维框架,是指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习惯性地、不自觉地沿着特定的、固化的思路去思考,它就像我们大脑里的“自动驾驶”模式,虽然能提高效率,但也会严重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几种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思维定势,并附有解释和例子:
认知偏差类
这类定势源于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为了节省能量,会走“捷径”,从而产生系统性错误。
确认偏误
- 定义: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偏爱和回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而忽视或低估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 例子:
- 你相信某个品牌是最好的,于是你只关注该品牌的正面评价,看到差评会认为是“个例”或“水军”。
- 在讨论一个社会议题时,你只关注和分享与自己立场一致的媒体文章,形成“信息茧房”。
锚定效应
- 定义: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最先接收到的信息(即“锚”),之后的信息都会围绕这个“锚”进行调整,即使这个“锚”与决策本身毫无关系。
- 例子:
- 购物:一件商品原价1000元,现在打5折,你会觉得非常划算,但如果它原价就是500元,你不会有这种感觉,原价1000元就是那个“锚”。
- 谈判:卖方先开一个很高的价格,即使买方知道不合理,后续的讨价还价也往往会在这个高价的基础上进行,很难回到一个客观的公允价。
沉没成本谬误
- 定义:人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做某件事时,不仅看未来的收益,也看过去已经投入的、无法收回的成本(时间、金钱、精力等),因为舍不得已经付出的成本,而选择继续投入,导致更大的损失。
- 例子:
- 看电影:花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20分钟发现是部烂片,但因为“钱都花了”,硬着头皮看完。
- 项目投资:一个项目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但前景黯淡,管理者却因为“不甘心”而继续追加投资,最终血本无归。
可得性启发
- 定义:人们倾向于根据脑海中信息的“易得性”(即容易想起的程度)来判断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那些生动、新近、情感化的信息更容易被想起,从而被高估。
- 例子:
- 恐惧:新闻报道了一起空难,你会觉得坐飞机非常危险,尽管从统计数据上讲,汽车出事的概率要高得多,因为空难的画面和细节更容易被记起。
- 招聘:一个公司最近刚被报道了员工加班猝死的新闻,管理者在考虑是否要推行“996”时,会下意识地高估员工健康风险。
逻辑与结构类
这类定势源于我们固化的思维模式和僵化的规则。
功能固着
- 定义:人们倾向于将一个物品的功能固定化,看不到它除了常规功能之外的其他用途。
- 例子:
- 经典问题:给你一些图钉、一盒火柴和一根蜡烛,如何把蜡烛固定在墙上?很多人想不到可以把图钉的盒子钉在墙上,再把蜡烛放在盒子上,因为“盒子”的功能被固着为“装火柴的容器”。
- 生活中,你只会用手机打电话、刷视频,而想不到它还能当镜子、尺子或临时遥控器。
二元对立思维 / 非黑即白
- 定义:倾向于将复杂的问题或事物简化为两个极端的选项,认为事物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失败;没有中间地带或灰色地带。
- 例子:
- 评价人:“他要么是天才,要么是蠢货。” 忽略了大多数人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普通人。
- 社会议题:“支持我们就是对的,反对我们就是错的。” 忽略了问题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路径依赖
- 定义:一旦我们做出某个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强化,并让你很难甚至无法偏离既定轨道,简单说就是“开头决定了结尾”。
- 例子:
- 键盘布局:QWERTY键盘布局是为了早期打字机避免卡键而设计的,虽然效率不高,但因为市场已被其占据,所有人都习惯了,所以很难被更科学的DVORAK键盘取代。
- 个人职业发展,一旦选择了某个行业,后续的技能和人脉积累都会围绕这个行业,转行成本非常高。
社会与心理类
这类定势源于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身份、角色和情感需求。
从众心理
- 定义:个体受到群体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在知觉、判断、信念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
- 例子:
- 看到一家排长队的餐厅,即使不知道味道如何,也觉得“肯定好吃”,于是也加入排队。
- 在会议上,如果你是少数派,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而选择沉默。
权威偏误
- 定义:倾向于认为权威人物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是正确的,并盲目服从,而忽略了对事实本身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 例子:
- “专家说的还能有错吗?” 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全盘接受某个领域专家的意见。
- “领导让我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即使对领导的指令有疑虑,也选择无条件执行。
刻板印象
- 定义:对某一类人、事物或现象形成的一种概括性、固定化的看法,这种看法往往过度简化,忽略了个体差异。
- 例子:
- 地域刻板印象:“上海人都很精明”、“东北人都很豪爽”。
- 职业刻板印象:“程序员都穿格子衫”、“会计都很死板”。
问题解决类
这类定势直接限制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马太效应
- 定义:这里的“马太效应”引申为一种思维上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即我们倾向于用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即使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新问题。
- 例子:
一个只会用“锤子”的工匠,看什么问题都像“钉子”,一个擅长数据分析的管理者,可能会试图用数据模型去解决一个需要共情和沟通的团队矛盾问题。
思维定势
- 定义:这是最狭义上的思维定势,指在解决一个相似问题时,会不自觉地重复使用之前成功的解题方法,即使新问题有本质不同,需要全新的方法。
- 例子:
- 经典问题:给你两个空水瓶,一个容量5升,一个容量3升,以及无限多的水,如何精确量出4升水?很多人会陷入“倒满-倒空”的常规思路,却想不到可以把一个瓶子装满水后,倒入另一个瓶子,利用刻度差来得到。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 保持好奇心: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多问一个“为什么”和“…会怎样?”。
- 接触不同观点:主动阅读与你立场相反的文章,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 跨界学习: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将其他领域的思维模型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 延迟判断:在做决定前,先收集足够多的信息,特别是那些与你直觉相悖的信息。
- 反向思考:尝试从结果倒推原因,或者假设自己的结论是错的,去寻找证据。
- 使用头脑风暴:在团队中鼓励“天马行空”的想法,暂时不做任何批判,先求数量再求质量。
认识到这些思维定势的存在,是摆脱它们束缚的第一步,通过刻意练习,我们可以培养出更灵活、更深刻、更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