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新课标下,如何高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远不止是让学生会解题、算得快,而是要让他们像数学家一样去思考,这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新课标下,如何高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图1

以下我将从核心理念、关键策略、分阶段实施建议家长角色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核心理念:转变对数学的认知

在开始具体方法前,我们首先要建立正确的理念:

  1.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而非计算的技巧。 目标不是培养“人形计算器”,而是培养善于分析、推理、抽象和创造的思考者。
  2.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学生如何思考一个问题的路径、遇到的困惑、尝试的方法,比最终那个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要鼓励学生“讲题”,说出他们的思路。
  3. 错误是宝贵的资源。 错误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思维暴露的窗口,分析错误能帮助学生发现认知盲点,深化理解。
  4. 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内在动力。

关键策略与方法

这些策略可以在课堂和家庭教育中灵活运用。

提问的艺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和“怎么样”

高质量的提问是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师和家长需要改变习惯性的提问方式。

  • 少问: “答案是多少?” “对不对?”
  • 多问:
    • 追问原因: “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 启发思考: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吗?”
    • 引导反思: “如果改变这个条件,结果会怎样?” “你从这道题中学到了什么?”
    • 鼓励质疑: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这个结论一定成立吗?”

示例:

  • 传统提问: “3个人吃5个苹果,每人能吃几个?”
  • 思维提问: “3个人要分5个苹果,怎么分才公平?每人能得到多少?如果分完还有剩余,怎么办?如果换成6个人、7个人呢?”

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打破思维定式

  • 一题多解: 针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这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灵活性。

    • 计算 25 × 37,学生可以用竖式,也可以用 (20+5)×3725×(40-3) 等方法,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本身就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
  • 多题一解: 将看似不同但本质相同的题目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共同的解题模型或数学思想(如转化、数形结合、建模等)。

    • 将“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可以用“工作总量 ÷ 效率 = 时间”这一基本模型来解决。

数形结合——让抽象思维可视化

数学是抽象的,而图形是直观的,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图像结合起来,是降低理解难度、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

  • 低年级: 用小棒、计数器、图形卡片来理解加减法、乘除法。
  • 高年级:
    • 用线段图分析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
    • 用坐标系理解函数关系。
    • 用韦恩图理解集合概念。
    • 用长方形面积模型讲解乘法分配律。

鼓励猜想与验证——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发现往往始于猜想,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大胆猜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或计算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 操作: 给出一系列数列 2, 4, 8, 16, ...,让学生猜下一个数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学生可能会猜 32(规律是×2),也可能会猜 26(规律是+2, +4, +8),然后引导他们验证哪种猜想更有说服力,或者创造自己的数列。

创设真实情境——让数学“活”起来

将数学问题嵌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 情境示例:
    • 购物: 比较“满300减50”和“打8折”哪个更划算。
    • 旅行: 规划一次旅行,计算交通、住宿、餐饮的总预算,并考虑性价比。
    • 设计: 用给定的材料(如纸板)设计一个容积最大的无盖长方体。

教授元认知策略——“学会如何学”

元认知即“对思考的思考”,要引导学生监控和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

  • 可以教给学生一个解题步骤框架:
    1. 理解问题: 题目在说什么?已知什么?求什么?
    2. 制定计划: 我见过类似的问题吗?可以用什么策略?(画图、列表、找规律、从简单情况入手等)
    3. 执行计划: 按照计划进行计算或推理。
    4. 回顾反思: 答案合理吗?有更简单的方法吗?我能把这个方法用到其他地方吗?

分阶段实施建议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特点不同,培养方法也应有所侧重。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兴趣与感知

  • 目标: 建立数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 方法:
    • 大量使用实物、图片、游戏进行教学。
    • 强调动手操作,如摆小棒、搭积木。
    • 多问“为什么”,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操作过程。
    •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分水果、看钟表等)。

小学中年级(3-4年级):逻辑与抽象

  • 目标: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方法:
    • 开始系统引入线段图、示意图等辅助工具。
    • 鼓励学生说解题思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 引入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尝试用列表、假设等方法解决。
    • 加强估算和口算训练,培养数感。

小学高年级(5-6年级):系统与建模

  • 目标: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 方法:
    •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画出思维导图。
    • 重点训练“多题一解”,归纳应用题的解题模型。
    • 引入简单的代数思想(用字母表示数),为初中学习做准备。
    • 开展项目式学习,如“家庭用水用电情况调查”。

初中阶段(7-9年级):严谨与拓展

  • 目标: 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 方法:
    • 强调数学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如“因为.....”)。
    • 几何证明是训练逻辑思维的绝佳载体,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证。
    • 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和猜想。
    • 探索数学与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交叉应用。

家长的角色与支持

家庭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第二战场,家长的支持至关重要。

  1. 做“脚手架”,不做“拐杖”。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给答案,可以通过提问、提示、提供工具等方式,引导他自己找到方向,可以说:“我们能不能画个图看看?” “这个问题我们以前遇到过类似的吗?”
  2. 拥抱“错误”,共同分析。 当孩子做错题时,保持耐心,和他一起坐下来,让他重新讲一遍思路,往往在讲的过程中他自己就能发现问题所在,这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探索欲。
  3. 在生活中“玩”数学。 一起购物时算账、一起做饭时看菜谱配比、一起规划旅行路线、玩数独、24点等数学游戏,让数学变得轻松有趣。
  4. 多问“为什么”,少给“标准答案”。 在家庭互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提问策略,激发孩子的思考。
  5. 保持积极心态。 传递“数学是可以通过努力学好”的信念,避免给孩子贴上“数学不好”的标签,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仅仅是分数。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场“慢”的艺术,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优化方法、耐心引导,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更能拥有一种清晰、严谨、灵活、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这种能力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