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学知识思维导图 (核心概念: 电)
中心主题: 电
一级分支 1: 电荷与静电
- 1 电荷
- 定义: 物体的一种属性,表示物体带电的多少。
- 种类:
- 正电荷 (+)
- 负电荷 (-)
- 基本规律:
- 电荷守恒定律: 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 电荷量子化: 电荷量是元电荷
e(1.6 x 10⁻¹⁹ C) 的整数倍。
- 相互作用:
- 同种电荷相斥
- 异种电荷相吸
- 2 起电方式
- 摩擦起电: 两个不同物体摩擦,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 感应起电: 利用静电感应,使导体靠近带电体时,电荷重新分布。
- 接触起电: 不带电的导体与带电体接触,电荷重新分配。
- 3 静电场
- 定义: 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 电场强度:
- 定义: 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
- 公式:
E = F / q(单位: N/C 或 V/m) - 方向: 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 电场线:
- 作用: 形象描述电场分布。
- 特点:
- 从正电荷(或无穷远)出发,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
- 不闭合,不相交。
- 切线方向表示电场方向,疏密程度表示电场强弱。
- 电势能与电势:
- 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 电势: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与试探电荷电荷量的比值。
- 公式:
φ = Ep / q(单位: V, 伏特) - 相对性: 电势是相对的,通常取无穷远处或大地为零电势点。
- 电势差 (电压):
UAB = φA - φB
- 公式:
- 4 静电的应用与防止
- 应用: 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植绒。
- 防止: 避免静电积累(如接地、增加湿度、使用抗静电材料)。
一级分支 2: 恒定电流
- 1 电路基本概念
- 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方向: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与电子移动方向相反)。
- 形成条件: 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是闭合回路。
- 电源: 提供电压的装置,将其他形式的能(如化学能、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 电压: 驱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推力”。
- 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决定因素: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 公式:
R = ρL / S(ρ为电阻率)
- 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2 欧姆定律
- 导体中的电流 I 跟导体两端的电压 U 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 R 成反比。
- 公式:
I = U / R - 适用范围: 金属导体、电解液等线性元件,不适用于气体、半导体等非线性元件。
- 3 串联与并联电路
- 串联电路:
- 电流:
I = I1 = I2 = ... - 电压:
U = U1 + U2 + ... - 电阻:
R总 = R1 + R2 + ... - 特点: 分压、分压与电阻成正比。
- 电流:
- 并联电路:
- 电流:
I = I1 + I2 + ... - 电压:
U = U1 = U2 = ... - 电阻:
1/R总 = 1/R1 + 1/R2 + ... - 特点: 分流、分流与电阻成反比。
- 电流:
- 串联电路:
- 4 电功与电功率
- 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
- 公式:
W = UIt = Pt = I²Rt = U²t / R
- 公式:
- 电功率: 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公式:
P = W / t = UI = I²R = U² / R
- 公式:
- 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 公式:
Q = I²Rt(纯电阻电路中,Q = W)
- 公式:
- 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
- 5 电表的使用
- 电流表:
- 串联在电路中。
- 内阻极小,理想电流表可视为短路。
- 电压表:
- 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
- 内阻极大,理想电压表可视为断路。
- 电流表:
一级分支 3: 磁场
- 1 磁场的基本概念
- 定义: 磁体、电流或运动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 基本性质: 对放入其中的磁体、电流或运动有力的作用。
- 方向: 小磁针静止时 N 极的指向。
- 磁感线: 形象描述磁场分布(与电场线类似)。
- 2 电流的磁效应
- 奥斯特实验: 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
- 安培定则 (右手螺旋定则):
- 直线电流: 右手握住导线,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四指弯曲方向为磁感线环绕方向。
- 环形电流/螺线管: 右手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拇指指向螺线管内部磁感线方向(N极)。
- 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 安培力: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 大小:
F = BILsinθ(θ为电流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 方向: 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磁感线穿入手心,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拇指指向安培力方向)。
- 大小:
- 洛伦兹力: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 大小:
f = qvBsinθ(θ为速度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 方向: 左手定则 (注意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方向,负电荷则相反)。
- 特点: 洛伦兹力永不做功,只改变速度方向。
- 大小:
- 安培力: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 4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垂直进入匀强磁场: 做匀速圆周运动。
- 向心力: 洛伦兹力。
- 半径公式:
r = mv / (qB) - 周期公式:
T = 2πm / (qB)(与速度无关)
- 垂直进入匀强磁场: 做匀速圆周运动。
- 5 磁性材料
- 顺磁性材料: 被微弱吸引。
- 抗磁性材料: 被微弱排斥。
- 铁磁性材料: 被强烈吸引 (如铁、钴、镍),可被磁化。
一级分支 4: 电磁感应
- 1 电磁感应现象
- 定义: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 产生条件: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 2 感应电流的方向
- 楞次定律:
-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 应用步骤:
- 确定原磁场方向。
- 判断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 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 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方向。
- 右手定则 (用于切割磁感线):
伸开右手,磁感线穿入手心,大拇指指向导体运动方向,四指指向感应电流方向。
- 楞次定律:
- 3 感应电动势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 公式:
E = nΔΦ / Δt(n为线圈匝数)
-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电动势:
- 公式:
E = BLv(B, L, v 三者两两垂直)
- 公式: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4 自感与涡流
- 自感现象: 由于导体本身电流变化而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
- 自感电动势:
E = LΔI / Δt(L为自感系数)
- 自感电动势:
- 涡流: 块状金属在变化的磁场中产生的感应电流。
- 自感现象: 由于导体本身电流变化而引起的电磁感应现象。
一级分支 5: 交变电流
- 1 交变电流的产生
- 定义: 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 产生: 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匀速转动。
- 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 瞬时值:
i = Imax sin(ωt) - 最大值 (峰值):
Imax,Umax - 有效值: 根据热效应定义,让交变电流和直流电流通过相同电阻,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相同热量,这个直流电流的值就是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 关系:
I = Imax / √2,U = Umax / √2
- 关系:
- 周期 和频率:
- 周期: 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
- 频率: 在1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 关系:
f = 1 / T,ω = 2πf
- 瞬时值:
- 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 电感: “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
- 电容: “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 4 变压器
- 原理: 电磁感应。
- 理想变压器公式:
- 电压关系:
U1 / U2 = n1 / n2 - 电流关系:
I1 / I2 = n2 / n1(只有一个副线圈时) - 功率关系:
P入 = P出
- 电压关系:
- 5 远距离输电
- 关键: 减少输电线上电能的损失 (
P损 = I²R线)。 - 方法: 提高输电电压 (
U),从而减小输电电流 (I)。 - 流程:
发电机 → 升压变压器 → 高压输电线 → 降压变压器 → 用户
- 关键: 减少输电线上电能的损失 (
一级分支 6: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 1 电磁振荡
- 定义: 在 LC 回路中,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和电路中的电流随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 振荡周期:
T = 2π√(LC)
- 2 电磁场与电磁波
-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 电磁波: 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传播形成。
- 特性:
- 横波 (电场 E 和磁场 B 垂直于传播方向)。
- 在真空中以光速
c传播 (c = 3.0 x 10⁸ m/s)。 - 不需要介质。
-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 3 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
- 发射: 开放电路,高频振荡信号。
- 调制: 将低频信号“加载”到高频载波上。
- 接收: 调谐 (选台),检波 (解调)。
一级分支 7: 电路元件与测量
- 1 常用电路元件
- 电阻器: 提供固定或可变的电阻。
- 电容器: 储存电荷和电能,“隔直通交”。
- 电感器: 储存磁能,“通直阻交”。
- 二极管: 具有单向导电性。
- 晶体管: 开关、放大作用。
- 2 万用表的使用
- 测电压: 选择电压档,并联。
- 测电流: 选择电流档,串联。
- 测电阻: 选择电阻档,断开电路测量。
一级分支 8: 电学实验
- 1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 目的: 研究导体(小灯泡)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
- 关键: 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以便获得从零开始连续变化的电压。
- 2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 原理:
R = ρL / S→ρ = RS / L - 测量:
R: 用伏安法测电阻(电流表外接法,因为 Rx 较小)。L: 用毫米刻度尺测量。S: 用螺旋测微器测直径d,S = π(d/2)²。
- 原理:
- 3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 原理:
E = U + Ir - 方法:
- 伏安法: 测量多组 (U, I) 数据,U-I 图线纵截距为 E,斜率的绝对值为 r。
- 电流表与电阻箱法。
- 电压表与电阻箱法。
- 原理:
- 4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 步骤: 机械调零 → 选择档位 → 欧姆调零 (测电阻时) → 测量与读数。
一级分支 9: 电学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 1 家用电器
- 工作原理: 主要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电饭煲、电暖气)、磁效应(电动机)或光效应(LED灯)。
- 2 电力系统
- 组成: 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
- 核心: 远距离输电技术。
- 3 电子信息技术
- 计算机: 由无数个逻辑门电路(与、或、非门)构成。
- 通信: 基于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 4 新能源技术
- 太阳能电池: 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 燃料电池: 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