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设计创新思维,2025年如何突破瓶颈?

  1. 核心理念:它到底是什么?
  2. 关键原则: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 实践流程:如何一步步操作?
  4. 核心工具箱:有哪些具体工具可以使用?
  5. 如何培养:如何将这种思维内化为习惯?
  6. 案例分享:看看它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应用的?

核心理念:设计创新思维是什么?

定义: 设计创新思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通过跨学科协作,运用设计师的敏感度和方法论,来定义问题、创造解决方案并推动创新实现的思维模式、流程和工具集。

设计创新思维,2025年如何突破瓶颈?-图1

它与“设计思维” 的关系: 在商业和科技领域,这两个词经常被混用,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细微的区分:

  • 设计思维:更侧重于过程和方法论,强调“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的流程。
  • 设计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创新”的成果,它不仅关心如何解决问题,更关心如何发现新问题,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具有颠覆性的价值。

一个绝佳的比喻:

  • 传统思维:像登山,目标明确(山顶),路径清晰,追求效率,用最短的时间到达预定终点。
  • 设计创新思维:像探险家,目标不一定是某个山顶,而是去发现新的大陆,它鼓励你走出地图,在探索中意外发现宝藏(新机会),甚至可能重新定义“宝藏”本身。

关键原则: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设计创新思维建立在几个非传统的原则之上,这些原则是其创新的源泉。

原则 传统思维(问题解决) 设计创新思维(机会探索)
以人为本 关注用户需求和痛点。 关注用户的潜在渴望、梦想和未被言说的情感,我们不仅要解决“头痛”,更要创造“惊喜”。
拥抱模糊性 追求清晰的定义和精确的数据。 享受“不知道”的状态,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通过直觉、假设和快速原型来探索方向。
偏好行动 长时间规划、分析、讨论。 “动手做,胜过空想”,通过制作模型、进行测试来学习和迭代,让想法变得具体。
跨界协作 在专业领域内深耕。 打破部门墙,让工程师、设计师、市场人员、用户等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碰撞出火花。
拥抱失败 失败是负面的,需要避免。 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快速失败,廉价失败”,在试错中快速找到正确的路径。

实践流程:如何一步步操作?

最经典的流程模型是斯坦福 d.school 提出的“五步法”,它是一个非线性的、迭代循环的过程。

第一步:共情

  • 目标:深入理解你的用户,不是“我觉得”,而是“用户真正感受到什么”。
  • 关键活动
    • 观察:在用户真实的环境中观察他们的行为,看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
    • 访谈:进行开放式、有同理心的对话,挖掘背后的故事、动机和情感。
    • 沉浸:亲自体验用户所经历的过程,感同身受。
  • 产出:用户画像、同理心地图、用户旅程图。

第二步:定义

  • 目标:将从共情阶段收集的大量信息,转化为一个清晰、可执行、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陈述。
  • 关键活动
    • 洞察分析:整理访谈记录、观察笔记,寻找模式、痛点和机会点。
    • 创建“我们如何能...” (How Might We... / HMW) 陈述:将一个模糊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问题。
      • 坏例子:“如何提高我们App的活跃度?”
      • 好例子:“我们如何能帮助新用户在第一次使用时就感受到成就感?”
  • 产出:一个或多个强有力的“我们如何能...”问题陈述。

第三步:构思

  • 目标:针对定义好的问题,产生尽可能多的、多样化的、甚至疯狂的想法。
  • 关键活动
    • 头脑风暴:遵循“不评判、追求数量、鼓励异想天开、在他人基础上构建”的原则。
    • 思维导图:从一个核心概念出发,发散出相关的想法。
    • SCAMPER:一种激发创意的思考框架(替代、合并、改造、调整、另作他用、去除、反转)。
  • 产出:大量的想法列表、草图、概念图。

第四步:原型

  • 目标:将最有潜力的想法快速、低成本地制作成可触摸、可体验的模型。
  • 关键活动
    • 低保真原型:用纸笔、便利贴、纸板、乐高等快速制作,目的是为了测试核心概念,而不是细节。
    • 故事板:用一系列图画来描绘用户与产品/服务互动的场景。
    • 角色扮演:让团队成员扮演用户和服务提供者,模拟服务流程。
  • 产出:可触摸的模型、服务蓝图、故事板。

第五步:测试

  • 目标:将原型交还给真实用户,观察他们的反应,收集反馈,并用于迭代优化。
  • 关键活动
    • 用户测试:让用户与原型互动,并说出他们的想法。关键不是问“你喜欢吗?”,而是问“你在想什么?”
    • 观察:注意用户的困惑、惊喜和犹豫。
    • 迭代:根据测试反馈,回到前面的步骤(通常是“构思”或“原型”),进行修改和完善。
  • 产出:用户反馈报告、改进方案,并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核心工具箱:有哪些具体工具?

  • 用户研究类:用户访谈、田野调查、日记研究、焦点小组。
  • 洞察分析类:亲和图法、用户画像、同理心地图、用户旅程图。
  • 问题定义类:“我们如何能...” 陈述。
  • 创意发散类:头脑风暴、思维导图、SCAMPER、六顶思考帽。
  • 构思可视化类:草图、故事板、情绪板。
  • 原型制作类:纸原型、线框图、角色扮演、服务蓝图。
  • 测试评估类:A/B测试、可用性测试。

如何培养:如何将这种思维内化为习惯?

  1. 保持好奇心:像孩子一样,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疑问,多问“为什么”和“..会怎样?”。
  2. 练习同理心:主动去理解与你不同的人,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看不同国家的电影,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3. 拥抱“不完美”:不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先用最快的速度做出一个“烂”版本,然后不断改进。
  4. 跨界学习: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学点心理学、艺术、工程、商业,知识连接的地方就是创新发生的地方。
  5. 建立反馈循环:主动向他人展示你的半成品,并真诚地寻求批评和建议,把反馈看作礼物。
  6. 从身边开始:不需要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可以从“如何让我的早晨更高效?”或“如何让社区图书馆更好用?”这样的小问题开始练习。

案例分享:Airbnb

Airbnb 是设计创新思维的经典案例。

  • 共情:创始人发现,参加设计大会时,酒店爆满且昂贵,他们观察到,很多本地居民有空余的房间,但不知道如何安全地租给陌生人,他们亲自体验了当房东和房客的感觉。
  • 定义:问题不是“如何找到便宜的酒店”,而是“我们如何能让旅行者在陌生城市找到像家一样舒适、有特色的住宿,并让本地人安全地分享自己的空间?”
  • 构思:提供专业的摄影服务,帮助房东拍出吸引人的照片;建立双向评价和身份验证系统,建立信任;设计简单易用的网站。
  • 原型:最初的“原型”就是他们自己租出去的空气床和早餐,他们直接测试了整个商业模式。
  • 测试:他们带着自己的产品去参加行业展会,直接面对用户,收集反馈,不断迭代他们的网站和服务。

通过这个过程,Airbnb 不仅解决了“住宿贵”的问题,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式旅行”市场,彻底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方式。

设计创新思维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属天赋,而是一套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的元技能,它教会我们:

从“我们有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的内部视角,转向“用户需要什么,世界缺什么”的外部视角。

在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这种思维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它不仅是创造新产品、新服务的方法,更是一种应对复杂世界、驱动个人和组织持续成长的底层操作系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