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科学四上

第一单元:声音
-
核心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物质(介质)传播。
-
声音的产生
- 振动: 物体有规律的、快速的往复运动。
- 证据: 摸喉咙发声时手有麻的感觉;音叉敲击后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尺子振动会发出声音。
- 停止振动: 声音就会停止。
-
声音的传播
- 需要介质: 声音必须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 固体传声: 效果最好(如听诊器、贴在铁轨上听火车)。
- 液体传声: 效果次之(如水中鱼能听到岸上声音)。
- 气体传声: 效果最差(我们平时说话)。
-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太空舱里宇航员无法直接对话,需要借助无线电。
- 方向: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 需要介质: 声音必须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
声音的特性
- 音高: 声音的高低。
- 决定因素: 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
- 规律: 振动越快,音高越高;振动越慢,音高越低。
- 例子: 细琴弦振动快,音高;粗琴弦振动慢,音低。
- 音量: 声音的强弱(大小)。
- 决定因素: 物体振动的幅度。
- 规律: 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
- 例子: 用力拨琴弦,声音大;轻轻拨,声音小。
- 音色: 声音的品质特色。
- 决定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 例子: 即使音高和音量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出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
- 音高: 声音的高低。
-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耳朵的结构:
- 耳廓: 收集声波。
- 耳道: 传递声波到鼓膜。
- 鼓膜: 接收声波并振动。
- 听小骨: 放大振动信号。
- 耳蜗: 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
- 听神经: 将信号传给大脑。
- 过程: 声波 → 耳廓 → 耳道 → 鼓膜振动 → 听小骨 → 耳蜗 → 听神经 → 大脑(产生听觉)。
- 耳朵的结构:
-
噪声与防治
- 定义: 让人感到烦躁、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有妨碍的声音。
- 来源: 交通、工业、施工、社会生活等。
- 危害: 损害听力、影响睡眠、干扰工作、危害健康。
- 防治方法:
- 在声源处控制: 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设置隔音屏障、植树造林、关门窗。
- 在人耳处减弱: 戴耳塞、耳罩。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
核心概念: 我们通过呼吸获取氧气,通过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为身体提供能量。
-
我们的呼吸
- 呼吸系统:
- 呼吸道: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 肺: 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 呼吸过程:
- 吸气: 胸腔扩大,膈肌下降,空气进入肺部。
- 呼气: 胸腔缩小,膈肌上升,气体排出肺部。
- 气体交换:
- 氧气: 从肺部进入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处。
- 二氧化碳: 从血液进入肺部,被排出体外。
- 健康呼吸: 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雾霾天戴口罩,不吸烟。
- 呼吸系统:
-
食物的营养
- 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 蛋白质: 构成身体、长肌肉(来源:肉、蛋、奶、豆类)。
- 糖类: 提供能量(来源:米、面、糖)。
- 脂肪: 提供和储存能量、保持体温(来源:油、肥肉、坚果)。
- 维生素: 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来源:蔬菜、水果)。
- 无机盐: 构成骨骼、牙齿等(来源:盐、钙片)。
- 水: 生命之源,参与新陈代谢。
- 膳食纤维: 帮助消化,预防便秘(来源:粗粮、蔬菜)。
- 检验营养成分:
- 滴碘酒: 检测淀粉(变蓝色)。
- 挤压白纸: 检测脂肪(留下油渍)。
- 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
食物的消化
- 消化系统:
- 消化道: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食物通道)。
-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
- 消化过程:
- 口腔: 初步消化(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淀粉)。
- 胃: 暂存食物,胃液初步分解蛋白质。
- 小肠: 主要消化和吸收场所,胆汁乳化脂肪,各种酶分解食物,营养被吸收。
- 大肠: 吸收水分,形成并排出粪便。
- 牙齿的保护: 刷牙、少吃甜食、定期检查。
- 消化系统:
第三单元:天气
-
核心概念: 天气是某个地方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我们可以通过气温、降水量、风、云等来描述和测量。
-
天气现象
- 组成要素:
- 气温: 空气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单位是摄氏度(℃)。
- 降水量: 雨、雪、冰雹等降落下来的量,用雨量器测量,单位是毫米(mm)。
- 风向: 风吹来的方向,用风向标测量(如:东风)。
- 风速: 风的快慢,用风速仪测量,用风级表示(如:无风、微风、大风)。
- 云量: 天空中云的多少,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 组成要素:
-
观测天气
- 工具:
- 温度计: 测气温。
- 雨量器: 测降水量。
- 风向标和风速仪: 测风。
- 感官: 看云、感受风和雨。
- 记录: 制作天气日历,每天定时观测并记录。
- 工具:
-
天气与生活
- 影响: 天气影响人们的穿衣、出行、农业生产、交通等。
- 天气预报: 气象学家通过卫星、雷达等工具预测未来天气。
- 天气谚语: 古人总结的经验(如:蜻蜓低飞要下雨)。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
核心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
力与运动
- 力的作用效果:
- 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 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
- 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力的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 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 使用: 先调零,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如捏橡皮泥、拉弹簧。
- 力的作用效果:
-
常见的力
- 重力: 地球吸引物体的力,方向竖直向下,它让苹果落地,让水往低处流。
- 弹力: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撤去力时恢复原状产生的力,如弹簧的力、弓的力。
- 摩擦力: 两个接触的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 影响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重量。
- 利弊: 没有摩擦力我们无法行走;但摩擦力过大会损坏机器。
- 增大/减小方法: 增大/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减小压力。
-
运动与设计
- 小车的运动:
- 让小车运动起来需要力(如拉力、推力)。
- 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运动的快慢。
- 设计制作:
- 橡皮筋动力小车: 利用橡皮筋的弹力。
- 气球动力小车: 利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
- 设计要点: 车身稳固、轮子灵活、动力充足。
- 小车的运动: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打印出来: 将这份导图打印成大图,贴在书桌或墙上。
- 填充细节: 以此为框架,在课堂上补充老师讲解的更多例子和细节。
- 复习回顾: 每次复习一个单元时,看着导图,用自己的话把每个分支的知识点复述一遍。
- 画一画: 可以亲手画出这份导图,边画边思考,加深记忆。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