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发散思维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价值的过程,它就像锻炼肌肉一样,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持续的练习。

发散思维的核心是从一个点出发,向四面八方探索,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想法,它追求的是“量”和“广度”,是创新的第一步。
下面我将从核心理念、具体方法、日常练习三个层面,为你提供一套完整的训练指南。
核心理念:打破思维的“墙”
在开始训练前,先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 延迟评判: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在头脑风暴的初始阶段,绝对不要对自己或他人的想法说“不行”、“太蠢了”、“不现实”或“这不可能”,评判是发散思维的头号杀手,先把所有想法,无论多么离奇,都记录下来。
- 追求数量:目标是“越多越好”,不要满足于几个“好”想法,努力产生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想法,因为数量往往能催生质量,那些最初看起来奇怪的想法,经过组合和改造后,可能会变成绝妙的点子。
- 鼓励奇思妙想:欢迎那些不寻常、看似荒谬的想法,它们往往能打破常规,开辟全新的思考路径,问自己:“…会怎样?”(What if?)
- 组合与改进:把已有的想法进行组合、嫁接、改进,产生新的想法,创新很少是凭空产生的,更多是现有元素的重新排列。
具体方法与工具
这里有一些经过验证的、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你可以选择一两个开始尝试。
思维转换法
这类方法的核心是从不同的角度或身份来看待同一个问题。
-
SCAMPER 法:这是一个强大的创意激发工具,通过七个角度来审视和改造一个现有事物或问题。
- Substitute (替代):可以用什么来替代?材料、流程、人员、地点?
- Combine (合并):可以把什么和它结合起来?两个功能合并?两个产品合并?
- Adapt (改造):它还能用在其他什么地方?有什么类似的东西可以借鉴?
- Modify/Magnify (修改/放大):可以改变它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吗?可以放大或缩小它吗?
- Put to another use (转作他用):除了常规用途,它还能干什么?
- Eliminate (剔除):可以去掉什么?让它更简单?
- Reverse/Rearrange (颠倒/重组):可以把顺序、流程、结构反过来吗?
-
六顶思考帽:由“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波诺提出,它要求你戴上不同颜色的帽子,进行有方向的思考。
- 白色帽子 (事实与数据):只关注客观信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 红色帽子 (情感与直觉):只表达感觉、情绪和直觉,不需要理由。
- 黑色帽子 (批判与风险):专注于事物的负面因素,如困难、风险、错误。
- 黄色帽子 (价值与利益):专注于事物的正面因素,如价值、利益、可行性。
- 绿色帽子 (创新与可能):专注于创意、新想法、可能性,是发散思维的核心。
- 蓝色帽子 (控制与组织):负责控制整个思考过程,设定议程,做出总结。
联想与连接法
这类方法的核心是建立事物之间的非传统联系。
-
强制关联法:这是最经典也最有趣的练习之一。
- 步骤:随机选择两个或多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回形针”和“海洋”)。
- 任务:强迫自己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想出至少10个创意点子。
- 用回形针做成海洋生物的模型。
- 设计一个游戏,玩家用回形针在地图上“航行”探索海洋。
- 回形针的形状像不像小船的锚?
- 效果:这个练习能极大地锻炼你大脑的“连接”能力。
-
思维导图:由托尼·博赞发明,是进行发散性思考的视觉化工具。
- 步骤:
- 在纸中央写下核心主题。
- 从中心画出主干,写下主要的关键词或想法。
- 从每个主干再分支出次级想法,以此类推,像树枝一样延伸。
- 效果:它能让你同时看到整体和局部,激发新的联想,并保持思路的开放性。
- 步骤:
问题重构法
这类方法的核心是改变提问的方式,从而改变思考的方向。
-
“我们如何才能...” (How Might We... - HMW)
- 做法:把一个负面或限制性的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积极、开放、充满可能性的问题。
- 例子:
- 问题:“我们的产品销量太差了。” (限制性)
- 重构:“我们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产品对更多用户产生吸引力?” (开放性)
- 问题:“我没钱去旅行。” (限制性)
- 重构:“我们如何才能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体验一次难忘的旅行?” (开放性)
- 效果:HMW句式本身就充满了行动感和创造力,能瞬间打开思路。
-
5W1H 分析法:通过不断追问,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
- What (是什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
- Why (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
- Who (谁):谁与此相关?谁是用户/受众?
- When (何时):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时候是最佳时机?
- Where (何地):在哪里发生?在哪里可以实施?
- How (如何):我们如何实现?可以有哪些方法?
日常练习与习惯养成
将发散思维融入日常生活,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 每日“疯狂”清单: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主题(勺子”、“云”、“开会”),然后花5-10分钟,写下所有你能想到的关于它的用途、联想或改进方法,不求质量,只求数量。
- “假如”游戏:随时随地玩“假如”游戏。
- 假如重力消失了,世界会怎样?
- 假如动物能说话,人类社会会怎样?
- 假如你今天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上班,你会怎么做?
- 跨界学习:主动去了解你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看一部你不常看的电影、读一本不同类型的书、听一个陌生领域的播客,新的知识是激发新联想的燃料。
- 改变常规:刻意打破你的日常习惯。
- 走一条新的路上班/上学。
- 用不常用的那只手刷牙。
- 在一家没去过的餐厅吃饭。
- 目的:这些微小的改变能打破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让它保持活跃和警觉。
- 与不同的人交流:和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聊天,他们的视角和经验是你无法想象的宝贵财富。
训练发散思维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练习,并有意识地应用这些方法。
- 从今天开始,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方法,强制关联法”,每天练习10分钟。
- 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先别急着下结论,试试用“HMW”句式重新定义问题。
- 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多问“为什么”和“…会怎样”。
没有“坏”点子,只有未经探索的联想,勇敢地让你的思维自由飞翔,你会发现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