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人思维原理最新研究如何重塑认知?

我将从“硬件”基础“软件”模型“核心机制”“思维的本质”四个层面,为你系统地拆解人脑的思维原理。

人思维原理最新研究如何重塑认知?-图1


第一层:硬件基础 —— 思维的生理载体

思维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依赖于大脑这个精密的“生物计算机”的物理和化学活动。

  1. 神经元:大脑的基本信息单元

    • 结构: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细胞体,多条接收信号的树突,和一条输出信号的轴突,轴突的末端有许多突触,用于与其他神经元连接。
    • 工作方式: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动作电位)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进行通信,当树突接收到足够强的兴奋性信号时,细胞体就会产生一个电脉冲,并沿着轴突传递出去,最终通过突触影响下一个神经元。
  2. 神经网络:思维的动态结构

    • 连接:人脑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平均有7000个突触连接,形成了数量极其庞大的神经网络(约100万亿个连接),这个网络的结构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 可塑性:这是学习和记忆的物理基础,当两个神经元经常被同时激活,它们之间的连接强度就会增强(赫布定律:一起放电的神经元,连接更紧密),反之,不常用的连接则会减弱,这种“连接-强化”的循环,是所有学习过程的核心。
  3. 关键脑区与功能协同

    • 思维不是由单一脑区完成的,而是不同脑区协同工作的结果。
    • 前额叶皮层:被誉为“大脑的总司令部”,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规划、决策、抽象思维、工作记忆和抑制冲动。
    • 海马体:主要负责形成新的长期记忆,尤其是情景记忆,它像一个“索引员”,将短期记忆的信息分类并存储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
    • 顶叶皮层:处理感官信息,特别是空间感知和身体感觉,对“导航”和“操作”物体至关重要。
    • 颞叶皮层:与听觉、语言理解以及部分记忆和情感有关。
    • 枕叶皮层:处理视觉信息。

小结:思维的物理基础是神经元通过可塑性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不同脑区各司其职,通过大规模并行和协同工作来处理信息。


第二层:软件模型 —— 思维的计算框架

如果神经网络是硬件,那么我们如何用“软件”模型来描述它的工作方式呢?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几个经典模型来解释思维过程。

  1. 信息处理模型(计算机隐喻) 这是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模型,将人脑比作计算机。

    • 感觉记忆:极其短暂地存储所有感官信息(如视觉图像的“视觉后像”),容量大,但存留时间极短(约0.5-4秒)。
    • 注意:像一个“聚光灯”或“过滤器”,从海量感觉记忆中筛选出我们关心的信息,让它进入下一阶段。
    • 工作记忆: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它容量有限(约7±2个组块),但能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是我们进行思考、推理和计算的“工作台”,它不是简单的存储,而是对信息的主动操作
    • 长时记忆:相当于计算机的“硬盘”,容量巨大,可以存储一生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信息通过复述和精细加工从工作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 提取:当需要使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时,我们通过检索将其提取到工作记忆中使用。
  2. 双过程理论(系统1 vs 系统2) 由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推广,将思维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 系统1(快思)
      • 特点:快速、自动、省力、直觉、情绪化。
      • 例子:2+2=4?看到蛇感到害怕?开车时的熟练操作?这些都是自动发生的,不需要刻意努力。
    • 系统2(慢想)
      • 特点:缓慢、刻意、费力、逻辑、理性。
      • 例子:计算17×24?规划一次复杂的旅行?在法庭上辩论?这些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占用大量认知资源。
    • 核心观点:我们大部分时间依赖系统1,因为它高效节能,但系统2负责检查、纠正和做出复杂决策,我们常常过于信任系统1的直觉,从而导致认知偏差。
  3. 连接主义模型(神经网络隐喻) 这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模型,更贴近大脑的真实工作方式。

    • 核心思想:认知能力(如识别一张脸)不是由一系列明确的规则(“如果鼻子在这里,眼睛在那里,就是一张脸”)决定的,而是由网络中大量单元的分布式激活模式 emergent property(涌现属性)。
    • 学习方式:通过反复训练,网络不断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最终使得特定的输入模式(如某人的脸)能稳定地激活特定的输出模式(如“这是张三”)。
    • 优势:能很好地处理模糊、不完整和有噪声的信息,非常擅长模式识别。

小结:我们可以用信息处理流程快慢双系统分布式激活网络等模型来理解思维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


第三层:核心机制 —— 思维如何运作

无论底层硬件和上层模型如何,思维都依赖一些核心的、通用的机制。

  1. 抽象与概括

    • 原理:从大量具体、个别的实例中,提炼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形成概念和类别。
    • 例子:你见过成千上万只不同的狗(金毛、哈士奇、泰迪...),通过抽象,你形成了“狗”这个概念,当你再看到一只没见过的狗,你也能认出它,这是所有知识体系的基础。
  2. 模式识别

    • 原理:在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流中,发现规律、结构和相似性,这是连接主义模型的核心。
    • 例子:识别朋友的笔迹、听懂别人说的话(语音识别)、下棋时预判对手的棋路。
  3. 推理与决策

    • 原理:基于已有信息和知识,得出新的结论(推理),并在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决策)。
    • 类型
      •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 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的,所以所有天鹅都是白——这是一个可能被推翻的结论)。
    • 决策:往往是在价值(想要什么)和概率(可能性有多大)之间进行权衡的过程。
  4. 想象与模拟

    • 原理:大脑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还能主动地在脑中构建和操控心理表征,我们可以在脑海中“预演”未来事件(情景模拟),或者构思不存在的事物。
    • 功能:这是规划、创造、共情的基础,当你计划一次旅行时,你就在大脑中模拟了整个过程,当你读小说时,你就在想象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感受。
  5. 元认知

    • 原理:“关于思考的思考”,即我们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知、监控和调节能力。
    • 例子:在解题时,你会问自己“我理解题意了吗?”“这个方法对不对?”“我哪里卡住了?”;学习时,你会评估自己的理解程度,并调整学习策略,元认知是高阶智能的标志。

小结:思维的核心能力是在脑内对信息进行抽象、识别模式、进行逻辑推理、进行想象模拟,并对自己思考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第四层:思维的本质 —— 一个总结与展望

综合以上所有层面,我们可以对“人思维原理”给出一个更本质的概括:

人脑的思维,本质上是一个由生物神经网络驱动的、动态的、自组织的、适应性的信息处理系统,它通过大规模并行分布式计算,实现了从感官输入到行为输出的完整闭环,这个系统不仅能处理现实世界的信息,更能构建一个内在的“心理模型”或“心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进行模拟、预测、规划和创造,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生物体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未来展望

  • 与AI的融合:深度学习等AI技术在很多方面已经成功模拟了人脑的连接主义原理,对人脑思维原理的更深刻理解,将推动下一代更通用、更鲁棒、更具创造力的AI。
  • 脑机接口:直接读取甚至写入神经活动,将可能修复损伤的思维,甚至实现人脑与机器的深度融合。
  • 意识的奥秘:目前所有模型都无法完美解释“主观体验”(Qualia)——即“我”感受到的红色是什么样的,理解思维原理的终极挑战,或许是揭开意识的谜题。

人脑的思维原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精妙且仍在不断被探索的领域,它融合了生物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的智慧,是人类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最前沿阵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