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或称“本体论问题”)的核心,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回答,哲学家们主要分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两个阵营,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观点。
核心概念界定
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术语在这里的含义:
- 存在:指客观物质世界,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感觉、思想而存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桌子椅子、人的身体等。
- 思维:指人的意识、精神、思想、观念、感觉等,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何者是本原”,就是在追问:这两者中,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哪个决定哪个?哪个是根源,哪个是派生?
两大基本阵营
唯物主义
核心观点:存在是本原,思维是派生的。
- 基本立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思维)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逻辑链条:
-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实在的,不依赖于任何精神力量。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是对物质世界的摹写、反映和创造。
-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虽然意识是派生的,但它不是消极被动的,能够反过来指导人的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 经典比喻:“物质是蛋糕,意识是蛋糕上的奶油。” 蛋糕(物质)是基础,没有蛋糕,奶油(意识)就无从谈起,奶油可以装饰蛋糕,但它本身来源于蛋糕。
- 代表人物: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中国的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英国的霍布斯、洛克。
-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唯心主义
核心观点:思维是本原,存在是派生的。
- 基本立场:精神、意识、观念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要么是精神的产物,要么是精神的显现或表现。
- 主要分支: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个人主观精神的产物。
- 著名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英国贝克莱),意思是,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感知到了它,如果你没看到、没听到、没摸到,它对你来说就不存在。
- 中国例子:明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你看到花时,花的颜色和形态才在你的心中显现;你没看花时,花依然在,但它的“存在”(对你而言的意义)是不完整的,这并非否认花的客观物理存在,而是强调其“意义”和“显现”依赖于人的“心”。
-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个人主观意识之外,存在一个独立的、客观的“精神实体”(如“理念”、“绝对精神”、“道”、“理”),这个精神实体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这个精神实体的体现或外化。
- 著名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只是不完美的“影子”,而真实、完美的世界是由“理念”构成的,有很多张具体的桌子,但完美的“桌子的理念”只有一个,并且是先于所有具体桌子而存在的。
-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和实现自身的一个阶段。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个人主观精神的产物。
二元论
除了上述两大阵营,还有一些哲学家试图走中间路线,提出了二元论。
- 核心观点:思维(精神)和存在(物质)是两种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本原,它们都是世界的基础,谁也不决定谁。
- 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了著名的“身心二元论”,认为“我思故我在”,精神(思想)和身体(物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身体像一部机器,遵循物理规律;而精神则是自由的、非物质的。
- 困境:二元论很难解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本原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非物质的“思想”如何能驱动物质的身体去行动?这被称为“身心问题”(Mind-Body Problem),是二元论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大多数哲学家最终还是会倒向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
现代科学与哲学的视角
在当代,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讨论维度。
-
从科学角度看:
- 神经科学:通过研究大脑,我们发现所有的思维活动(情感、记忆、思想)都与大脑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紧密相关,大脑损伤会直接导致思维功能的丧失或改变,这为“物质决定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
- 宇宙学:宇宙的起源(大爆炸)是一个纯粹的物理过程,在人类和意识出现之前,宇宙已经存在了138亿年,这也支持了“存在先于思维”的观点。
-
从哲学角度看:
- 现象学: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不再执着于追问哪个是“终极本原”,而是转向研究“意识是如何构造出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的”,他们关注的是“我们如何感知和认识存在”,而不是“存在本身是什么”,这是一种“转向”,试图超越传统的唯物/唯心之争。
- 心物问题:当代心灵哲学继续探讨意识与物理世界的关系,涌现出许多理论,如物理主义(认为一切最终都是物理的)、泛心论(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就像质量或电荷一样)等,但这些讨论大多仍是在唯物主义的框架内进行深化和修正。
| 哲学派别 | 核心观点 | 本原 | �定关系 | 经典例子 |
|---|---|---|---|---|
| 唯物主义 |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存在 (物质) | 物质决定意识 | 蛋糕与奶油(物质是基础) |
| 唯心主义 | 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 思维 (精神) | 意识决定物质 |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
| 二元论 | 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独立本原 | 存在 + 思维 | 互不相干 |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这个问题,目前主流的科学观点和哲学共识都倾向于唯物主义,即存在(物质)是本原,思维(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并不意味着唯心主义没有价值,唯心主义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创造性和意义建构作用,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人”在认识世界中的中心地位,一个更全面的看法或许是:物质世界是基础和前提,而人的意识则是这个物质世界中最能动、最富创造性的部分,二者在实践活动中辩证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