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思维导图将七下科学分为四大核心板块:运动和力、光现象、压强与浮力、生命活动调节,每个板块下再细分关键概念和知识点,帮助你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七年级下册科学 · 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七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板块:运动和力
核心概念: 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力)。
-
运动的描述
- 参照物
- 定义:为研究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 选择:任意选择,但必须选定后才能描述运动。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公式:
v = s / t - 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秒 (m/s),常用单位是千米/小时 (km/h)。
- 换算:
1 m/s = 3.6 km/h
- 换算:
- 分类: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
- 速度
- 参照物
-
力
- 力的作用效果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方向改变)。
- 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 力的三要素
- 大小、方向、作用点。
-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 常见的力
- 重力
- 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方向:竖直向下。
- 作用点:重心。
- 大小:
G = mg(g ≈ 9.8 N/kg)
- 弹力
- 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 例子: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
- 摩擦力
-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重力
- 力的作用效果
-
力与运动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惯性
- 定义: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二力平衡
- 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 二力平衡条件:
-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 区分:平衡力 vs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效果可以抵消。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效果不能抵消。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第二板块:光现象
核心概念: 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光的色彩以及人眼如何看到物体。
-
光的传播
- 光源
- 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
- 分类: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灯泡、蜡烛)。
- 光的传播形式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现象: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 光速
- 真空中:
c ≈ 3×10⁸ m/s(最大速度)。 - 其他介质中:光速 <
c(空气中约等于c)。
- 真空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
- 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 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r = ∠i)。
- 镜面反射 vs 漫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入射,平行光反射(光滑表面,如镜子)。
- 漫反射:平行光入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粗糙表面,如白墙、书本),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是因为漫反射。
- 平面镜成像
- 特点:
- 正立的虚像。
- 像与物大小相等。
-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 特点:
- 光的折射
-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 折射规律: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空气中的角(入射角/折射角)总是大于其他介质中的角。
- 现象:筷子“折断”、池水变浅、海市蜃楼。
- 光源
-
光的色彩与视觉
- 光的色散
- 定义:白光(太阳光)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
-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通过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光。
- 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 人眼与视觉
- 眼球结构: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虹膜(控制瞳孔大小)。
- 成像原理: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角膜、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视觉形成: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大脑处理后就看到了物体。
- 近视与远视
- 近视: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矫正:凹透镜(近视镜)。
- 远视: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像成在视网膜后方。矫正:凸透镜(远视镜/老花镜)。
- 光的色散
第三板块:压强与浮力
核心概念: 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液体和气体的压强特性,以及物体浮沉的规律。
-
压强
- 压力
-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 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 压强
-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 公式:
p = F / S -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 (Pa)。
1 Pa = 1 N/m²
-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 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如刀刃、针尖)。
- 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如宽书包带、坦克履带)。
- 液体压强
- 特点:
-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 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 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 公式:
p = ρgh(ρ: 液体密度, g: 常数, h: 深度)
- 特点:
- 大气压强
- 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
- 存在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
-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支持约760mm高的水银柱,约等于
013×10⁵ Pa。 - 应用: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
- 压力
-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规律: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 现象:飞机升力、喷雾器、火车站安全线。
-
浮力
-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
- 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
F_浮 = F_向上 - F_向下)。 - 阿基米德原理
- 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 公式:
F_浮 = G_排 = m_排g = ρ_液gV_排
- 物体的浮沉条件
- 上浮:
F_浮 > G(最终漂浮,F_浮 = G) - 悬浮:
F_浮 = G(物体可以停留在液体中任意位置) - 下沉:
F_浮 < G - 漂浮:
F_浮 = G(物体部分体积露出液面) - 沉底:
F_浮 < G(物体完全浸没在容器底部)
- 上浮:
第四板块:生命活动调节
核心概念: 以人体为例,了解感觉器官如何感知世界,以及神经和激素如何协调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
对环境的感知
- 感受器与感觉
- 感受器:能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如皮肤、眼、耳、鼻、舌)。
- 感觉:大脑对刺激形成的意识(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 人体感觉器官
- 眼与视觉 (见第二板块)
- 耳与听觉
- 结构: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 听觉形成:声波 → 鼓膜振动 → 听小骨振动 → 耳蜗内液体振动 → 听觉神经 → 大脑。
- 保护:避免噪音,不用尖锐物体掏耳朵。
- 皮肤与感觉
- 功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 结构:表皮、真皮(内有感觉神经末梢)。
- 嗅觉和味觉
- 嗅觉:鼻腔中的嗅细胞感受气味刺激。
- 味觉:舌的味蕾感受甜、酸、苦、咸、鲜等味道。
- 味觉与嗅觉的联系:嗅觉影响味觉(感冒时吃东西没味道)。
- 感受器与感觉
-
神经系统的调节
- 神经系统的组成
- 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
-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 神经元(神经细胞)
- 结构:细胞体、树突(接受信息)、轴突(传出信息)。
- 功能: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 反射
- 定义: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 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组成: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分类:
-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低级的,如眨眼、缩手反射。
- 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的,如“望梅止渴”。
- 大脑
- 功能:最高级神经中枢,管理着全身各器官的活动。
- 主要功能区:
- 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的运动。
- 躯体感觉中枢:管理身体对侧的感觉。
- 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如说话、书写、阅读、理解)。
- 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 神经系统的组成
-
激素调节
- 内分泌腺与激素
-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
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等。
- 激素:内分泌腺分泌的,对生命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
- 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 胰岛素(由胰岛分泌)
- 作用:调节糖的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 异常:分泌不足 → 糖尿病。
- 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
- 作用:促进生长发育。
- 异常:幼年时分泌过多 → 巨人症;分泌不足 → 侏儒症。
- 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
- 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异常:幼年时分泌不足 → 呆小症;成人分泌过多 → 甲亢。
- 胰岛素(由胰岛分泌)
- 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 特点: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精确、持续时间短;激素调节反应缓慢、作用广泛、持续时间长。
- 关系: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完成。
- 内分泌腺与激素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课前预习:看着导图的分支,了解新课将要学习哪些知识点,建立初步印象。
- 课堂笔记:在相应知识点下补充老师讲解的细节、例题和自己的疑问。
- 课后复习:合上书本,尝试自己画出导图,检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于遗忘或模糊的部分,及时翻书巩固。
- 考前总览:在考试前,快速浏览整个思维导图,在脑海中串联起所有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七年级下册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