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导图以“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为核心主线,将整个高一化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你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高一化学全册思维导图 (核心框架)
中心主题:高一化学
-
第一部分:化学实验基础
- 核心目标: 认识仪器,掌握操作,保证安全。
- 1 常用仪器及使用
- 反应容器: 试管、烧杯、锥形瓶、烧瓶、蒸发皿
- 计量仪器: 量筒(粗测)、容量瓶(精确配制)、滴定管、托盘天平、温度计
- 分离仪器: 漏斗、分液漏斗、洗气瓶
- 加热仪器: 酒精灯、酒精喷灯
- 其他: 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铁架台(铁圈、铁夹)
-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取用: 固体(块状、粉末状)、液体(倾倒、滴加)
- 物质加热: 直接加热、隔石棉网加热、水浴加热
- 仪器洗涤: 标准(内壁附着水均匀,不聚成水滴)
- 物质分离提纯:
- 过滤: 固液分离(一贴、二低、三靠)
- 蒸发: 从溶液中提取固体或浓缩溶液
- 蒸馏: 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海水淡化)
- 萃取分液: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分离(如从碘水中提取碘)
- 溶液配制:
- 步骤: 计算 → 称量/量取 → 溶解/稀释 → 转移 → 洗涤 → 定容 → 摇匀
- 仪器: 容量瓶(关键!)、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 3 化学实验安全
- “三不”原则: 不闻、不摸、不尝。
- 常见危险品处理:
- 浓酸/浓碱: 稀释酸入水,碱液沾涂硼酸。
- 金属钠/钾: 保存在煤油中,未用完放回原瓶。
- 可燃性气体: 点燃前先验纯。
- 意外事故处理: 灭火、烫伤处理、酸碱腐蚀处理。
-
第二部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核心目标: 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基础,变化是化学研究的核心。
- 1 物质的分类
- 分类方法:
- 根据组成分: 纯净物、混合物
- 根据性质分: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 交叉分类法 & 树状分类法: 建立物质间的联系(如Na2CO3既是钠盐又是碳酸盐)。
- 分类方法:
- 2 电解质
- 概念: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 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如HCl, NaOH, NaCl),完全电离。
-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水(如CH3COOH, NH3·H2O),部分电离。
-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CO2)。
- 3 离子反应
- 本质: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减小。
- 离子方程式:
- 书写步骤: “写(化学方程式)→ 拆(易溶强电解质)→ 删(删去不参与反应的离子)→ 查(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 意义: 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反应,还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 离子共存: 判断离子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或弱电解质)。
- 4 氧化还原反应
- 本质: 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 特征: 化合价的升降。
- 概念辨析:
- 氧化剂: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被还原。
- 还原剂: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 基本规律: “升失氧还,降得还氧”。
- 应用: 判断反应方向、书写配平复杂反应。
-
第三部分:金属及其化合物
- 核心目标: 以钠、铝、铁为代表,学习典型金属的性质和化合物。
- 1 钠及其化合物
- Na (钠):
- 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
- 化学性质:
- 与O2反应:常温生成Na2O,加热生成Na2O2(淡黄色,供氧剂)。
- 与H2O反应:剧烈反应,生成NaOH和H2(现象:浮、熔、游、响、红)。
- Na2CO3 (碳酸钠) & NaHCO3 (碳酸氢钠):
- 俗称: 纯碱/苏打 vs. 小苏打。
- 热稳定性: Na2CO3 > NaHCO3(加热不分解 vs. 分解生成CO2)。
- 与酸反应: 均放出CO2,但NaHCO3更剧烈。
- 相互转化: 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 2NaHCO3 --(加热)--> Na2CO3 + CO2↑ + H2O
- Na (钠):
- 2 铝及其化合物
- Al (铝):
- 特性: “两性”——既能与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
- 2Al + 6H+ → 2Al3+ + 3H2↑
- 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 与O2反应: 生成致密氧化膜(Al2O3),有抗腐蚀性。
- 特性: “两性”——既能与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
- Al2O3 (氧化铝): 两性氧化物,与酸、强碱均反应。
- Al(OH)3 (氢氧化铝): 两性氢氧化物,是弱酸弱碱盐,不稳定性。
- Al (铝):
- 3 铁及其化合物
- Fe (铁):
- 变价金属: +2价(亚铁,Fe2+)和+3价(铁盐,Fe3+)。
- 与非金属反应: 3Fe + 2O2 --(点燃)--> Fe3O4 (磁性氧化铁)。
- 与水蒸气反应: 3Fe + 4H2O(g) --(高温)--> Fe3O4 + 4H2↑。
- 与酸反应: 遇非氧化性酸(如HCl, H2SO4)生成Fe2+和H2。
- 与盐溶液反应: 置换活动性排在其前的金属(如Fe + Cu2+ → Fe2+ + Cu)。
- Fe2+ (亚铁离子):
- 检验: 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水,溶液变血红色(Fe3+的特征反应)。
- 性质: 还原性,易被氧化成Fe3+。
- Fe3+ (铁离子):
- 检验: 滴加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血红色。
- 性质: 氧化性,可被还原成Fe2+(如被Fe、Cu、I-等还原)。
- Fe (铁):
-
第四部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核心目标: 以硅、氯、硫、氮为代表,学习典型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 1 硅及其无机非金属材料
- Si (硅): 半导体材料,地壳中含量第二。
- SiO2 (二氧化硅):
- 存在: 沙子、石英、水晶。
- 性质: 酸性氧化物,但不与水反应。
- 与强碱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制玻璃)。
- 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雕刻玻璃)。
- H2SiO3 (硅酸): 不溶于水的弱酸,凝胶状,用作干燥剂。
- 2 氯及其化合物
- Cl2 (氯气):
- 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 化学性质:
- 与金属反应:2Fe + 3Cl2 --(点燃)--> 2FeCl3 (生成+3价铁盐)。
- 与非金属反应:H2 + Cl2 --(点燃)--> 2HCl (苍白色火焰)。
- 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可逆反应),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杀菌。
- 与碱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制漂白液); 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制漂白粉)。
- Cl- (氯离子):
- 检验: 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 Cl2 (氯气):
- 3 硫及其化合物
- S (硫): 淡黄色固体,俗称硫磺。
- SO2 (二氧化硫):
- 性质:
- 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 H2SO3; SO2 + 2NaOH → Na2SO3 + H2O。
- 还原性: 可被Cl2、KMnO4等氧化剂氧化。
- 氧化性: 较弱,如与H2S反应。
- 特性: 漂白性(品红褪色)。
- 性质:
- 浓硫酸 (H2SO4):
- 特性:
- 吸水性: 作干燥剂。
- 脱水性: 使有机物炭化(如蔗糖变黑)。
- 强氧化性:
- 与活泼金属(除Pt, Au)反应,不生成H2,生成SO2。
- 与不活泼金属(Cu)反应:Cu + 2H2SO4(浓) --(加热)--> CuSO4 + SO2↑ + 2H2O。
- 与非金属(C)反应:C + 2H2SO4(浓) --(加热)--> CO2↑ + 2SO2↑ + 2H2O。
- 特性:
- 4 氮及其化合物
- N2 (氮气): 空气中最多,化学性质稳定(N≡N三键键能大)。
- NH3 (氨气):
- 物理性质: 极易溶于水(1:700),水溶液显碱性(氨水)。
- 化学性质:
- 与水反应:NH3 + H2O ⇌ NH3·H2O ⇌ NH4+ + OH-。
- 与酸反应:NH3 + HCl → NH4Cl(白烟,检验NH3)。
- 还原性:4NH3 + 5O2 --(催化剂,加热)--> 4NO + 6H2O(工业制硝酸)。
- HNO3 (硝酸):
- 特性: 不稳定(见光分解),强氧化性。
- 与金属反应: 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但不生成H2,如:
- 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 + 2H2O
- 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 4H2O
- 铵盐 (NH4+):
- 性质: 不稳定,受热分解;与碱反应放出NH3。
- 检验: 与强碱共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打印出来: 将这份框架打印出来,作为你的知识地图。
- 填充细节: 在每个分支下,用不同颜色的笔,回忆并补充具体的知识点、方程式、实验现象和注意事项,在“钠与水反应”下,详细写出“浮、熔、游、响、红”五个现象的原因。
- 建立联系: 思考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贯穿了整个金属和非金属部分,分析每一个反应时,都试着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动态更新: 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在导图上添加新的内容、修正错误,让它成为你独一无二的“化学宝典”。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梳理和掌握高一化学的知识体系!祝你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