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葬礼逻辑题为何爆火?背后隐藏着什么社会心理?

一个男人在参加他挚友的葬礼上,看到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子,并一见钟情,他觉得如果能够娶到这个女子,人生就圆满了。

葬礼逻辑题为何爆火?背后隐藏着什么社会心理?-图1

葬礼结束后,他无法忘记她,于是杀害了那位挚友。

请问: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答案: 因为他希望在下一个葬礼上,能再次见到这位女子


思维解析

这道题的“变态”之处在于,它引导你进行常规的逻辑推理:

  1. 错误方向(常规逻辑):

    • 他杀朋友,是为了得到朋友的财产吗? -> 题目没有提到财产,而且这太直接,不符合“变态逻辑”的精髓。
    • 他杀朋友,是为了得到那个女人吗? -> 男人在葬礼上才见到女人,他们不认识,没有感情基础,为不认识的人去杀一个挚友,动机非常薄弱。
    • 他杀朋友,是误以为朋友和女人有关系吗? -> 同样,缺乏依据。

    这些常规的“动机推理”都无法完美地解释这个看似疯狂的行为。

  2. 正确方向(横向思维/变态逻辑):

    • 核心线索: 男人是在什么场合下见到这个女人的?——葬礼
    • 核心问题: 他想再次见到这个女人,最有可能的场合是什么?——下一个葬礼
    • 逻辑闭环: 他的挚友只有一个,挚友的葬礼也只有一次,他要想创造一个“再次见到”这个女人的机会,就必须制造下一个葬礼,而唯一与他认识的、且有可能邀请他参加葬礼的人,就是这位美丽女子的亲人
    • 终极推论: 他杀害了自己的挚友,是为了让这位女子的亲人(比如她的父亲、兄弟或丈夫)去世,从而获得参加下一个葬礼的资格,再次见到她。

这个答案之所以“变态”,是因为它将一个浪漫的“一见钟情”瞬间,扭曲成了一种极端、自私且冷酷的算计,它利用了人们对葬礼这一特定场景的固有认知,将行为的目的隐藏在看似不合常理的动机之下,从而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跳出“为A做B”的直接因果思维,转而思考“A行为”是否在为某个“C场景”做铺垫。“杀朋友”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创造参加下一个葬礼的机会”这个最终目的的手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