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感知动作思维如何赋能AI实时交互?

什么是感知动作思维?

感知动作思维,也称为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直接依赖于感知(如看、听、摸、闻)和动作(如抓、握、爬、扔)的一种思维方式。

感知动作思维如何赋能AI实时交互?-图1

它的核心特征是:思维和动作密不可分,思维不能脱离动作而独立存在。 儿童是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在“看”和“摸”的过程中理解世界的。

就是“边做边想”“在行动中思考”


核心特征

  1. 思维与动作的同步性

    思维过程就是动作过程本身,一个婴儿想拿到远处的玩具,他会先伸手去够,够不到,他会调整身体姿势、向前爬行、或者改变伸手的力度和角度,他的整个“思考”过程都体现在这一系列的动作尝试中,他不是先在脑子里想好“我要爬过去再拿”,而是通过动作本身来探索和解决问题。

  2. 直接性和情境性

    这种思维离不开当前具体的、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和情境,它不能处理抽象的、假设性的问题,你问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你把水倒进杯子里,会怎么样?”,他可能无法回答,但如果你把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递给他,他尝试去倒,水洒了出来,他就通过这个直接的动作体验,理解了“水会洒”这个结果。

  3. 初步的概括性

    • 感知动作思维的概括性是非常初步和具体的,它不是基于词语和概念,而是基于动作和结果的联系,孩子反复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扔在地上,听到“哐当”声,他可能会把“扔”这个动作和“发出声音”这个结果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概括:“扔东西会响”,但这种概括只适用于“扔”这个具体动作,还不能上升到“物体下落”这样的物理概念。
  4. 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

    由于思维依赖于当前的动作,儿童很难对未来的动作进行预先的计划和想象,他们的行动往往是试探性的,通过不断尝试和错误来调整下一步的动作,就像走迷宫一样,他们不是先在脑中规划好路线,而是一边走一边试,遇到死路再回头。


发展阶段

感知动作思维是人思维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出现在0-2岁(婴幼儿期)

  • 新生儿期(0-1个月): 思维表现为一些先天的、无条件的反射动作,如吸吮、抓握等。
  • 婴儿早期(1-6个月): 思维开始发展,表现为有条件反射和尝试性动作,婴儿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抓握玩具,发现某种方式更容易成功。
  • 婴儿晚期(6-12个月): 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更加紧密,孩子会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主动地、有意识地做出一系列动作,为了拿到床上的玩具,他会先翻身,再爬过去,这是目的性思维的萌芽。
  • 幼儿期(1-3岁): 这是感知动作思维最典型的时期,孩子的活动范围扩大,语言开始发展,但思维仍然主要依赖于感知和动作,他们会通过反复的摆弄、探索来认识物体的属性。

重要性与意义

感知动作思维虽然看起来“初级”,但它对儿童的早期发展至关重要:

  1. 认知发展的基石: 它是儿童理解世界、形成初步因果关系和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即知道物体看不见了依然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阶段的探索,后续的符号思维和抽象思维就无从谈起。
  2. 动作技能发展的动力: 思维驱动动作,动作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思维,孩子为了拿到高处的东西,会努力学习站立和攀爬;为了玩得更复杂,会学习更精细的手部动作。
  3. 问题解决的起点: 它是儿童最初级的问题解决方式,通过“试错”,他们学会了如何与环境互动,克服小困难,建立自信心。
  4. 向下一阶段思维的过渡: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感知动作思维中的具体经验会逐渐内化,为下一阶段——具体形象思维(Preoperational Thinking,约2-7岁)——打下基础,孩子开始能够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和图像进行思考,而不再完全依赖于眼前的动作。

生活中的例子

场景 成人的思维(抽象/符号思维) 幼儿的思维(感知动作思维)
打开一个带锁的盒子 “我需要找到钥匙,把它插进锁孔,然后旋转。” 反复摆弄盒子,尝试用手抠、用脚踢、用东西撬,偶然中把钥匙插进锁孔并转动,盒子打开了,他会记住这个“插-转”的动作组合。
学习穿珠子 “把细的线头穿过珠子中间的洞。” 拿起一颗珠子和一根绳子,把绳子胡乱地在珠子上蹭,尝试把线头对准珠子的小孔,反复几次后,终于穿了进去,这个过程充满了动作的探索。
理解“沉浮” “根据物体的密度,比水重的会下沉,比水轻的会上浮。” 把小石子、木块、玩具鸭分别放进水里,观察它们下沉和上浮的现象,通过亲手“扔”和“看”的动作,建立了“石头会沉,鸭子会浮”的直观联系。

教育启示

理解感知动作思维对婴幼儿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不要只是给孩子看图片或听讲解,要提供积木、沙子、水、颜料、各种安全的玩具等,让他们通过触摸、抓握、搭建、涂抹等动作来学习。
  • 鼓励探索和“试错”: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直接代劳,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让他们在动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将学习融入游戏和日常生活: 在吃饭、穿衣、收拾玩具等日常活动中,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感知动作思维训练。
  • 语言引导要与动作相结合: 在孩子进行动作探索时,用语言描述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将具体的动作经验与词语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向下一阶段思维的过渡,当孩子把球扔出去时,你可以说:“宝宝把球扔得好远,球滚走了。”

感知动作思维是人类认知的起点,是儿童通过身体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它虽然原始、具体,却充满了生命力,是所有高级思维能力得以生长的沃土,尊重和理解这一思维阶段,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