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逆向思维故事5则,颠覆认知的智慧在哪?

倒推的智慧

哲理: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从起点开始,而在于从终点倒推。

逆向思维故事5则,颠覆认知的智慧在哪?-图1

故事: 一位国王想测试他最聪明的大臣,他交给大臣一个任务:在宫殿中央放一个巨大的石磨盘,并要求大臣在最短时间内,将磨盘中心那颗最坚硬的钻石取出来。

大臣来到宫殿,看到磨盘重达千斤,与钻石严丝合缝,根本无法撬动,他尝试了各种工具,用尽了力气,钻石纹丝不动。

大臣陷入了沉思,他反复思考“如何把钻石拿出来”,但所有方法都失败了,筋疲力尽后,他干脆坐在地上,看着磨盘发呆,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我为什么非要从磨盘里“拿”钻石呢?如果反过来想,是不是可以把“磨盘”去掉?

他立刻命人将磨盘连同下面的底座一起,抬到一个巨大的水池旁,然后用水管持续不断地往磨盘中心注水,水慢慢渗入磨盘与钻石的缝隙中,利用水的浮力和压力,钻石自己浮了上来,轻松地被取了出来。

国王看到这一幕,赞不绝口,大臣的智慧不在于蛮力,而在于他将“取出钻石”的问题,逆向思维为“移开磨盘”的障碍。


反向的财富

哲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换个角度思考,恰恰是通往成功的“机遇”。

故事: 小镇上有一家制鞋厂,生意一直很惨淡,老板想尽办法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但鞋子依然卖不出去,他非常苦恼,决定外出考察,看看其他成功的鞋厂是如何经营的。

在另一个城市,他看到一家鞋厂门前排着长队,生意火爆,他上前请教老板有何秘诀,老板笑着说:“秘诀很简单,别人都在想‘如何让更多人买我的鞋’,而我却在想‘如何让我的鞋变得非买不可’。”

制鞋厂老板很困惑:“这有什么区别?”

鞋厂老板解释道:“区别就在于思路,我研究人们为什么不愿意买鞋——因为脚臭、怕磨脚、洗脚麻烦,我的鞋厂专门研发了‘会呼吸’的透气材料、‘磨不破’的鞋底,甚至推出了‘自带除臭功能’的鞋垫,我的鞋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卖‘解决方案’,人们买我的鞋,是为了解决他们脚部的烦恼,我的鞋就成了‘非买不可’的东西。”

小镇的老板恍然大悟,他回到家乡,不再纠结于如何“推销”鞋子,而是开始研究当地人的“痛点”,并针对性地改进产品,很快,他的鞋厂也起死回生,成为了当地的知名品牌。


倒立的灯塔

哲理: 当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时,停下来,看看相反的方向,那里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答案。

故事: 在一个沿海的小渔村,家家户户都以打渔为生,为了在夜间安全返航,村民们合力在村后的悬崖上修建了一座灯塔,每晚点亮,为渔船指引方向。

有一年,海面上出现了一群奇怪的水母,这些水母发出奇异的荧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鱼群聚集,渔民们发现,只要跟着水母群,就能满载而归,但问题来了,水母群的路线非常诡异,时而靠近海岸,时而远离,而灯塔的光芒反而干扰了他们对水母群的追踪。

村民们陷入了两难:没有灯塔,晚上回不了家;有了灯塔,又追不上鱼群,大家争论不休,有人提议拆掉灯塔,有人说要换个地方建。

这时,村里一位年迈的智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不要拆,也不要建,我们把灯塔的光,从‘照向大海’,改成‘照向陆地’。”

村民们大惑不解,智者解释道:“你们想想,晚上打渔回来,需要的是看清岸边和礁石,确保安全靠岸,而追鱼,是在白天或者月光下进行的,我们只需要在晚上照亮回家的路就够了,这样,既不影响白天追鱼,又能保证安全。”

村民们听从了智者的建议,将灯塔的光调向了陆地,从此,渔民们白天尽情追逐发光水母,夜晚则安然无恙地返回港口,渔村的财富也因此翻了几番。


反向的规则

哲理: 规则和约束,有时是激发创造力的催化剂,限制越多,创新的反作用力可能就越大。

故事: 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接到了一个挑战:用一块巨大的、没有任何瑕疵的汉白玉,雕刻出一尊完美的雕像,这块石头价值连城,任何失误都是无法挽回的。

雕塑家对着石头看了三天三夜,却迟迟不敢下刀,他太想成功了,反而被“必须完美”这个念头束缚住了,他害怕一刀下去,毁了整块美玉。

第四天,他决定换一种方式,他没有想着“如何雕刻”,而是想“如何不雕刻”,他拿起锤子和凿子,没有在石头上增加任何东西,而是开始敲掉他认为“多余”的部分。

他敲掉石头的棱角,让它变得圆润;他凿掉石头的表层,露出内部更细腻的纹理;他剔除所有他认为不属于“雕像”的石头,他不是在创造,而是在“发现”——他相信,完美的雕像本来就藏在石头里,他的工作,只是把不属于它的部分去掉而已。

当他放下锤子时,一尊栩栩如生的维纳斯雕像出现在众人面前,它并非被“雕刻”而成,而是从石头中被“释放”出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来自于“添加”,而是来自于“减法”,逆向思考,让我们从“如何构建”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如何剔除”的智慧。


倒流的河水

哲理: 与其费力地对抗强大的趋势,不如巧妙地利用它,将阻力转化为助力。

故事: 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上,有一座非常简陋的独木桥,桥面湿滑,桥下是奔腾的河水,非常危险,村里规定,过桥时必须“面朝前,手扶绳,慢慢走”。

一天,一个外地人来到村里要过河,他看到这条独木桥,也看到了警示牌,但他却背对着河,面朝后,手脚并用,飞快地“倒退”着过了桥。

村民们吓坏了,纷纷指责他:“你不要命了!为什么不按照规定走?”

外地人笑了笑,说:“你们的规定是错的,你们是‘逆流而上’,河水在推你们,你们又在往前走,互相消耗力气,当然又慢又危险,而我,是‘顺流而下’,河水在推我的背,我只需要保持平衡,借助水流的力量,自然又快又稳。”

村民们听了,将信将疑,第二天,一个胆大的年轻人按照外地人的方法,背对着河,轻松地过了桥,果然,比面朝前走要轻松、快速得多。

从此以后,村里过桥的规定也改成了“面朝后,背对河,借助水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如湍急的河流),与其硬碰硬,不如顺势而为,调整自己的姿态和方向,将原本的阻力,变成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