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思维导图:核心框架与要点
考研政治的五个部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时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围绕“中国为什么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我们可以将整个体系想象成一棵大树:

- 树根(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这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分析和解释一切问题的根本工具。
 - 树干(主体历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中特),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实践的主体理论。
 - 土壤(历史背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纲),这是理解“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依据。
 - 枝叶与养分(个人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法基),这是对个体在国家和政党发展中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要求。
 - 阳光雨露(现实指导):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时政),这是理论与现实结合的部分,是运用理论分析当下问题的落脚点。
 
下面是每个部分的详细思维导图: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
核心逻辑: 是什么(世界观)→ 怎么样(方法论)→ 去哪里(规律与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 唯物论
- 核心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 两大特性: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运动(根本属性)。
 - 重要概念: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的起源与本质(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 总特征: 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 三大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重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 质量互变规律: 度(关节点)——把握“火候”。
 -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 五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内容与形式。
 
 - 认识论(实践与认识)
- 实践: 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 认识过程:
-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检验真理、改造世界)。
 
 - 真理与价值:
- 真理: 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重点: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 价值: 主体性、客观性、历史性。
 - 方法论: 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 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两大基本规律: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唯物论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剖析)
- 劳动价值论(基石)
- 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和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
 -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实行等价交换。
 
 - 剩余价值理论(核心)
- 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前提。
 - 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创造自身价值)和剩余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 绝对剩余价值 vs 相对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日 vs 提高劳动生产率。
 
 -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资本化。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后果: 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
 
 
 - 劳动价值论(基石)
 - 
科学社会主义(未来展望)
- 从空想到科学
-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 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 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
 - 共产主义社会: 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第一阶段)。
 
 
 - 从空想到科学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中特)
核心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回答“中国向何处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毛泽东思想(革命与建设的探索)
- 活的灵魂:
- 实事求是: 根本出发点和思想路线。
 - 群众路线: 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独立自主: 根本立足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活的灵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
- 邓小平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核心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基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核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第一要义: 发展。
 - 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是核心重点)
- 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十个明确”: (最核心的理论框架,必须背诵)
-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其余八个明确,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
 
 - “十四个坚持”: (基本方略,是行动纲领)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其余十二个坚持)
 
 - “十三个方面成就”: (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 最重大原创性贡献: “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邓小平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纲)
核心逻辑: 一条主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 列强入侵与反抗(屈辱史)
-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体系。
 
 - 救亡图存的探索(探索史)
-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失败根本:维护封建制度)。
 -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失败根本:资产阶级软弱性、依赖无实权皇帝)。
 -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推翻帝制,但革命果实被窃取,失败根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发动群众)。
 -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 列强入侵与反抗(屈辱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
- 条件: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阶级(工人运动壮大)、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
 - 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革命道路的探索与曲折
-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右倾机会主义,放弃领导权)。
 - 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长征与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
 
 - 抗日战争(1931-1945):
- 全民族抗战: 中流砥柱是中国共产党。
 - 意义: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 解放战争(1946-1949):
-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 新中国成立(1949.10.1):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 奠基与过渡(1949-1956)
- 新中国成立: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曲折与探索(1956-1978)
- 成就: 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失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 奠基与过渡(1949-1956)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
- 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 主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 中国特色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 香港、澳门回归,加入WTO。
 
 
 - 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至今)
- 标志: 中共十八大(2012)。
 - 主要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四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法基)
核心逻辑: 个人层面(理想、信念、爱国、人生观)→ 社会层面(道德)→ 国家层面(法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思想修养(个人层面)
- 理想信念: 精神的“钙”,是人生的总开关。
 - 中国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 人生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社会价值是核心)。
 - 爱国主义: 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核心是爱祖国、爱人民。
 - 人生态度: 认真、务实、乐观、进取。
 
 - 
道德修养(社会层面)
- 道德本质: 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核心: 为人民服务。
 - 原则: 集体主义。
 - 重点: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 传统美德: 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 
法律基础(国家层面)
- 法的本质: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以宪法为核心。
 - 宪法: 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 核心法律:
- 民法: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典》)。
 - 刑法: 规定犯罪和刑罚。
 - 行政法: 调整行政关系。
 
 - 法治观念:
- 尊重法律权威: 基本要求。
 - 权利与义务观念: 一致的。
 - 程序正义观念: 法治的生命线。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时政)
核心逻辑: 紧跟时事,运用前四部分理论分析国内外重大事件。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形势与政策(年度热点)
- 考研年度(上年11月-当年10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
 - 考查方式: 单选题、多选题,通常结合毛中特理论。
 - 重点领域:
- 国内: 党中央重要会议(如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领导人重要讲话、重大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新发展格局)、科技成就(如航天、人工智能)。
 - 国际: 重大国际会议(如G20、APEC)、大国关系(中美、中俄等)、全球性议题(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经济复苏)。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理论框架)
- 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面临挑战。
 - 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 主要行为体:
- 大国关系: 特别是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
 - 国际组织: 联合国、WTO等。
 
 - 全球性问题: 发展问题、安全问题、治理赤字等。
 - 中国的全球角色:
-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全球治理观: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方案。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 构建框架,填充细节: 先理解这个大框架,然后往每个分支里填充具体的知识点、关键词、会议名称、著作等。
 - 串联逻辑,融会贯通:
- 史纲 → 毛中特: 史纲中的“救国失败”解释了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中特)。
 - 马原 → 毛中特: 用马原的“矛盾论”分析毛中特中的“主要矛盾”变化(从阶级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思修法基 → 毛中特/史纲: 思修中的“爱国主义”与史纲中的“救亡图存”和毛中特中的“民族复兴”一脉相承。
 
 - 动态更新,关注时政: 将年度时政热点填充到“时政”部分,并思考它如何与前面的理论(特别是毛中特和马原)相结合,形成分析题的答题思路。
 - 动手绘制,强化记忆: 不要只看不练,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绘制一遍,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记忆和理解过程。
 
祝你考研顺利,金榜题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