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小英雄雨来

一级分支一:人物形象
-
主角:雨来
- 身份: 河北省芦花村的少年,儿童团员。
- 外貌特征: 光着膀子,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脑袋上还留着一撮头发,打着小抓髻。
- 性格特点:
- 勇敢无畏: 敢于和日本鬼子作斗争,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 机智聪明: 善于利用环境(如钻进河里、地道)和自己的智慧与敌人周旋。
- 热爱祖国: 对家乡和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仇恨侵略者。
- 活泼机灵: 像个小鸭子一样,水性极好,充满生命力。
- 核心事件: 掩护李大叔、与鬼子斗智斗勇、在河边“牺牲”后奇迹生还。
-
重要配角
- 李大叔: 区上的交通员,被雨来掩护,是雨来革命启蒙的引路人。
- 妈妈: 慈爱、坚强,既担心儿子的安危,又支持他的革命行为。
- 爸爸: 深明大义,是村里的民兵,积极抗日,是雨来的榜样。
- 日本军官(龟田): 凶残、愚蠢、傲慢,是侵略者的代表,与雨来形成鲜明对比。
- 还乡团(特务): 汉奸,为虎作伥,比日本人更让乡亲们憎恨。
一级分支二:故事情节
-
故事开端:雨来的成长环境
- 地点: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芦花村。
- 环境: 晋察冀边区,有山有水,是革命根据地。
- 铺垫: 雨来从小跟着爸爸学游泳,练就了一身好水性,村里有民兵,有地下工作者。
-
故事发展:核心事件
- 夜校读书
- 内容:雨来在夜校学习,老师教他们“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作用:为雨来的爱国行为和后续的反抗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
- 掩护交通员
- 经过:李大叔被鬼子追捕,藏进了雨来家的地洞,雨来回来后,为了掩护李大叔,与鬼子巧妙周旋。
- 高潮:雨来被鬼子抓住。
- 审讯与斗争
- “糖块”与“金戒指”: 鬼子用小恩小惠诱惑雨来,想套出李大叔的下落,失败。
- “枪毙”: 鬼子用枪威胁,雨来依然宁死不屈。
- “拉出去枪毙”: 雨来被带到河边,乡亲们都以为他牺牲了,悲痛万分。
- 夜校读书
-
故事高潮与结局
- 高潮:雨来“牺牲”
- 经过:鬼子把雨来拉到河边,一声枪响,雨来“掉”进了河里。
- 效果:制造了巨大的悬念,将故事推向高潮,突显了雨来的“英雄”形象。
- 结局:奇迹生还
- 经过:雨来凭借高超的游泳技术,从河对岸的芦苇丛中冒了出来,安然无恙。
- 结局:鬼子狼狈逃窜,村民们为雨来的机智和勇敢欢呼,雨来依然是那个活泼的小英雄。
- 高潮:雨来“牺牲”
一级分支三:主题思想
- 爱国主义精神
- 核心: 全文贯穿“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一思想。
- 体现: 雨来为了保护同胞和革命同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歌颂儿童的智慧与勇敢
- 核心: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即使是孩子也能成为了不起的英雄。
- 体现: 雨来的勇敢不是鲁莽,而是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智慧。
- 揭露侵略者的残暴与愚蠢
- 核心: 通过日本军官和还乡团的行为,批判侵略者的非人道和汉奸的可耻。
- 体现: 鬼子对雨来软硬兼施,最终却败给了一个孩子的智慧和自然(河流)。
- 表达对家乡和自由的热爱
- 核心: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芦花村,雨来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 体现: 他与家乡融为一体,利用家乡的环境(河、芦苇荡、地道)来保卫自己的家园。
一级分支四:艺术特色
- 生动的细节描写
- 例子: 对雨来游泳的描写,对芦花村自然风光的描写,对鬼子丑态的描写,都极具画面感。
- 对比手法的运用
- 雨来 vs 鬼子: 小英雄的勇敢机智 vs 侵略者的凶残愚蠢。
- 雨来 vs 普通孩子: 雨来的成熟与担当 vs 其他孩子的天真无邪。
- 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
- 悬念: “枪毙”后雨来的生死,是最大的悬念,引人入胜。
- 巧合: 雨来会游泳,是情节逆转的关键,使故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 浓厚的乡土气息
- 语言: 作品使用了大量北方方言,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 场景: 描绘了冀中平原的农村风光和民俗风情,如夜校、民兵站岗等。
一级分支五:文学价值与影响
- 经典地位:
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 教育意义:
- 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 鼓励孩子们学习雨来的勇敢、机智和爱国精神。
- 传播广泛:
- 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 被改编成电影、动画片、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