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最新一年级思维训练题答案,家长必看!

通常不是为了考倒孩子,而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答案时,家长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孩子说出“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告诉孩子“是什么”。

2025最新一年级思维训练题答案,家长必看!-图1

下面我将一些常见的题型进行分类,并给出经典的例题、答案和解析思路


找规律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题目,旨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例题1:数字找规律

2, 4, 6, 8, ( ), 12

  • 答案:10
  • 解析思路:
    1. 引导观察: “宝贝,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2. 发现变化: 孩子可能会说“它们一个比一个大”。
    3. 找出规律: “那它们每次大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4比2大几?6比4大几?……” 引导孩子发现“每次都大2”。
    4. 得出答案: “8后面那个数,应该比8大2,是几呀?” (8 + 2 = 10)。

例题2:图形找规律

  • 答案:第一题是 ,第二题是
  • 解析思路:
    1. 第一题:
      • “看看这些图形,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 “是不是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再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
      • “当出现一个三角形后,后面应该跟什么图形呢?” (引导孩子发现是 和 交替出现)。
    2. 第二题:
      • “这一题有点复杂,我们两个两个一起看,或者三个三个一起看,看看有没有发现?”
      • “你看,是两个圆圈,一个正方形,又是两个圆圈,一个正方形……”
      • “规律是 这样一组一组重复的,现在轮到哪一组了?后面应该是什么?” (引导孩子发现是 的循环,所以空格处是 )。

等量代换

是奥数启蒙,能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题3:水果代换

已知:1个苹果 + 1个梨 = 8个草莓 1个苹果 = 4个草莓 问:1个梨 = ( )个草莓

  • 答案:4
  • 解析思路:
    1. 建立联系: “我们有两个信息,就像两句话,第一句说‘一个苹果加一个梨等于8个草莓’,第二句说‘一个苹果等于4个草莓’。”
    2. 代入替换: “既然一个苹果等于4个草莓,那我们能不能把第一句话里的‘一个苹果’换成‘4个草莓’呢?” (引导孩子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
    3. 简化问题: 替换后,第一句话就变成了 4个草莓 + 1个梨 = 8个草莓
    4. 求解: “现在问题就简单了,一个梨要加上4个草莓才能等于8个草莓,那这个梨本身代表几个草莓呢?” (引导孩子用减法:8 - 4 = 4)。

数图形

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有序思考的习惯,避免重复或遗漏。

例题4:数三角形

数一数,下面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
  /  \
 /____\

(一个由三条边组成的标准三角形)

  • 答案:4个
  • 解析思路:
    1. 分类计数: “我们来数一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才不会漏掉哦。”
    2. 数最小的: “我们先数最小的,就是那个最尖的、由三条边组成的三角形,这是1个。”
    3. 数由多个小图形组成的大图形: “除了它,我们还能看到一个由四条边组成的大三角形,这是第2个。”
    4. 检查是否有其他组合: “我们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三角形?” (引导孩子观察,发现没有其他组合了)。
    5. 得出总数: “一共有2个三角形?” (停顿一下,给孩子思考时间)。
    6. 发现陷阱并纠正: “等等,我们再仔细看看!除了我们刚才数的两个,还有没有其他的?哦!原来这个大三角形本身也是一个三角形!一共有 3 个!” (这是一个经典陷阱题,答案应为3,如果题目更复杂,比如内部有分割线,数量会更多)。

火柴棒游戏

非常经典的动手动脑题,锻炼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题5:移动一根火柴棒

用6根火柴棒搭成1个三角形,怎么移动2根,让它变成2个三角形?

  • **答案:移动任意两根相邻的火柴棒,分别放到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顶点上。
  • 解析思路:
    1. 动手操作: 让孩子先用6根火柴棒摆出一个正三角形。
    2. 提出问题: “现在我们要变成2个三角形,想一想,2个三角形最少需要几根火柴棒?” (引导孩子思考,2个独立的三角形需要6根,但如果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就只需要5根)。
    3. 寻找思路: “我们只有6根火柴棒,要拼出需要5根火柴才能组成的图形,说明必须有一根火柴棒被两个三角形‘共用’。”
    4. 找到共用边: “那我们来看看,原来的三角形哪条边可以成为新三角形的共用边呢?” (让孩子指着底边)。
    5. 执行移动: “对!我们保留底边不动,从上面的两个角上,各拿走一根火柴棒,用这两根火柴棒,和原来的底边一起,在下面拼出一个新的三角形,可以吗?”
    6. 验证结果: 孩子操作后,会发现一个倒置的小三角形和原来的大三角形组成了两个共享底边的三角形。

应用题(趣味数学)

考察孩子对生活的理解能力和简单的逻辑分析能力。

例题6:排队问题

小明排队买冰淇淋,他前面有3个人,后面有5个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 答案:9人
  • 解析思路:
    1. 画图辅助: 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引导孩子画一条线,代表队伍。
    2. 标出人物: “我们先画3个小人代表小明前面的人,然后画一个大一点的圆圈代表小明自己,最后再画5个小人代表他后面的人。” [人] [人] [人] [小明] [人] [人] [人] [人] [人]
    3. 数一数: “现在我们一起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人?” (让孩子一个一个地数出来)。
    4. 总结方法: “这一队的人数 = 前面的人数 + 小明自己 + 后面的人数。” (3 + 1 + 5 = 9)。

例题7:过河问题

一只小船每次只能载3只小动物过河,现在有10只小动物要过河,至少需要运几次才能全部过河?

  • 答案:4次
  • 解析思路:
    1. 分析关键信息: “小船每次能载几只?” (3只)。“一共有几只?” (10只)。
    2. 第一次尝试: “我们先运一次,运过去3只,还剩几只?” (10 - 3 = 7只)。
    3. 第二次尝试: “再运一次,又运过去3只,还剩几只?” (7 - 3 = 4只)。
    4. 第三次尝试: “再运一次,运过去3只,还剩几只?” (4 - 3 = 1只)。
    5. 发现矛盾: “运了3次,还剩下1只,那这最后一只怎么办呢?它自己能划船过去吗?” (不能)。
    6. 找到“回头”的船: “啊!我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船每次过去之后,是不是要有人把船划回来才能接下一批呀?”
    7. 重新思考(简化版): 对于一年级孩子,可以这样简化:“运一次过去3只,船要空着回来一次,每一次‘成功运送’其实只减少了队伍里2只动物。”
      • 第一次:运3只,回来1只(假设船夫自己回来),队伍里少了2只,剩8只。
      • 第二次:运3只,回来1只,队伍里少了2只,剩6只。
      • 第三次:运3只,回来1只,队伍里少了2只,剩4只。
      • 第四次:运3只,回来1只,队伍里少了2只,剩2只。
      • 第五次:运最后2只(船夫不用回来了)。
      • 所以答案是5次。 (这是一个经典的过桥问题变体,比简单的10/3更复杂)。
    8. 回到原题(最可能的一年级答案): 如果题目设定是船过去就不用回来(比如对岸有接应),或者船夫是固定的一个人,那么答案就是 10 / 3 = 3...1,因为最后一次运剩下的1只,所以需要 3 + 1 = 4 次,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选择最简单的模型。

给家长的建议

  1. 鼓励为主: 不要直接给答案,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
  2. 过程重于结果: 孩子思考的过程比答对的答案更重要,即使答错了,也要表扬他努力思考了。
  3. 善用工具: 画图、摆小棒、用手指头,这些具象化的方法能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问题。
  4. 联系生活: 把题目和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比如分糖果、摆玩具等。
  5. 保持趣味性: 把它当成一个亲子游戏,而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

希望这些答案和解析能帮助您和孩子一起愉快地完成思维训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