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全册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七年级下册数学

相交线与平行线
这是几何的入门,重点在于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1 相交线
- 邻补角
- 定义: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角。
- 性质:互补(和为180°)。
- 对顶角
- 定义: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 性质:相等。
- 垂线
- 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 邻补角
-
2 平行线及其判定
- 平行线的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三线八角模型
- 同位角 (F型):∠1与∠5
- 内错角 (Z型):∠3与∠5
- 同旁内角 (C/U型):∠3与∠6
- 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定理
- 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定理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定理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平行线的定义
-
3 平行线的性质
-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性质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
4 平移
- 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 性质
-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 关键要素:方向 和 距离。
实数
从有理数扩展到无理数,建立实数概念,并学习实数的运算。
-
1 平方根
- 算术平方根 (√a)
- 定义: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 x² =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a。
- 性质: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 平方根 (±√a)
- 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 x² = a,那么这个数x叫做a的平方根。
-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 算术平方根 (√a)
-
2 立方根 (³√a)
- 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 x³ = a,那么这个数x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 ³√a。
- 性质: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任何数都有立方根。
-
3 实数
- 无理数的定义
- 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
- 常见类型:开方开不尽的数(如√2, ³√9)、特定意义的常数(如π, 0.1010010001...)。
- 实数的分类
- 实数 { 有理数, 无理数 }
- 有理数 { 整数, 分数 }
- 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 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 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概念与有理数完全相同。
- 实数的大小比较
- 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 正数 > 0 > 负数;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 实数的运算
-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 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样适用。
- 注意:涉及无理数的运算,通常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八年级上册重点)。
- 无理数的定义
平面直角坐标系
这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初步体现,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
1 平面直角坐标系
- 构成: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
横轴(x轴),竖轴(y轴),原点O。
- 点的坐标
-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P点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叫做点P的坐标,记作 P(a, b)。
- a是横坐标,b是纵坐标。
- 象限
- 坐标轴将平面分为四个象限。
- 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特征:
- 第一象限 (+, +)
- 第二象限 (-, +)
- 第三象限 (-, -)
- 第四象限 (+, -)
- 构成: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
-
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 确定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 确定关键点的坐标,画出位置示意图。
- 用坐标表示平移
- 左右平移:点 (x, y) 向左平移 a 个单位,得到新点 (x-a, y);向右平移 a 个单位,得到新点 (x+a, y)。
- 上下平移:点 (x, y) 向下平移 b 个单位,得到新点 (x, y-b);向上平移 b 个单位,得到新点 (x, y+b)。
- 图形平移: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按照上述规律进行相应变化。
-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二元一次方程组
从“一元”到“多元”,是方程思想的深化,是解决含有两个未知量问题的有力工具。
-
1 二元一次方程组
-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
- 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含有相同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 方程组的解: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
-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 代入消元法
- 核心思想:消元(将二元转化为一元)。
- 步骤:
- 从方程组中选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解出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表示)。
- 将这个表达式代入另一个方程,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 将求得的值代回步骤1的表达式,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 写出方程组的解。
- 加减消元法
- 核心思想:消元。
- 步骤:
- 将方程组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化为相同或相反数。
- 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 将求得的值代回原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 写出方程组的解。
- 代入消元法
-
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 解题步骤:
- 审题: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 设未知数:设两个未知数(通常设为x, y)。
- 列方程组: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两个独立的方程,组成方程组。
- 解方程组:选择代入法或加减法求解。
- 检验作答:检验解是否符合题意,并写出答案。
- 解题步骤: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这是代数式的核心运算,是后续学习分式、二次函数等的基础。
-
1 整式的乘法
- 幂的运算性质
- 同底数幂相乘:$a^m \cdot a^n = a^{m+n}$
- 幂的乘方:$(a^m)^n = a^{mn}$
- 积的乘方:$(ab)^n = a^n b^n$
-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系数相乘,同底数幂相乘,单独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照抄。
-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分配律)
-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分配律的推广)
- 幂的运算性质
-
2 乘法公式
- 平方差公式:(a+b)(a-b) = a² - b²
- 结构: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 完全平方公式:(a±b)² = a² ± 2ab + b²
- 结构:两数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减去)它们积的2倍。
- 平方差公式:(a+b)(a-b) = a² - b²
-
3 整式的除法
- 同底数幂相除:$a^m \div a^n = a^{m-n}$ (a≠0, m>n)
-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系数相除,同底数幂相除,只在被除式里出现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照抄。
-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把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分配律)
-
4 因式分解
- 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 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互为逆过程。
- 常用方法
- 提公因式法:找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和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
- 公式法
- 平方差公式:a² - b² = (a+b)(a-b)
- 完全平方公式:a² ± 2ab + b² = (a±b)²
- 十字相乘法(用于二次三项式 ax²+bx+c,七年级下册作为了解)。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预习:在开始一个新章节前,先看这个导图,了解本章要学什么,核心是什么。
- 课堂听讲:跟随老师的节奏,在导图的相应分支上补充笔记、例题和解题技巧。
- 课后复习:学完一节或一章后,看着导图回忆知识点,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每个分支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 考前总览:考试前,把整张导图在脑海中过一遍,形成知识网络,查漏补缺。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七年级下册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