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核心的教育哲学问题,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其经典著作《我们如何思维》和《经验与教育》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

杜威的核心观点是:思维是经验得以改造和重组的工具,而真正的教育必须植根于连续且有意义的经验之中。
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这个问题。
核心概念:经验
在杜威看来,“经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一个主动的、双向的过程,它包含两个关键要素:
- 互动: 我们与环境持续不断地互动,孩子触摸一个滚烫的杯子,这是一个物理互动,他看到书上的文字,并尝试理解,这是一个认知互动。
- 联结: 我们从互动中学习,并将新的信息与我们已有的知识、信念和情感联系起来,滚烫的杯子的经验,会与他之前关于“热”和“疼痛”的经验联结起来,形成新的理解。
经验的两种类型:
杜威认为,并非所有经验都具有教育价值,他将经验分为两类:
- 第一类经验(Raw/Uncooked Experience): 是零散的、偶然的、没有经过反思的,你只是碰巧烫到了手,然后忘记了,这种经验只是“经历过了”,但没有带来真正的成长。
- 第二类经验(Cooked/Reflected Experience): 是经过反思的经验,你被烫到后,开始思考:“为什么会烫到?”“杯子摸起来不烫,为什么里面是热的?”“下次我应该怎么做?”这种反思将零散的经验提炼成了知识、智慧和未来的行动指南。
教育的目标,就是引导人们从“第一类经验”走向“第二类经验”。
核心过程:思维
杜威认为,思维是连接经验与教育的桥梁,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激发的,他提出了“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其支持性和说服性基础,进行的主动、持续和细致的审视”。
一个完整的反思性思维过程通常包含五个步骤(或称“思维五步法”):
- 感受到困难: 遇到一个问题或不确定的情境。“我的植物为什么枯萎了?”
- 界定问题: 明确困难所在。“是水浇多了,还是浇少了?是光照不够,还是生病了?”
- 提出假设: 针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释或解决方案。“我猜可能是浇水太频繁了。”
- 推理假设: 思考假设的后果,并设计一个检验方案。“如果浇水太频繁是原因,那么减少浇水,它应该会慢慢恢复。”
- 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实施检验方案,观察结果。“我接下来一周只浇一次水,看看植物的情况是否改善。”
这个“五步法”就是杜威对“我们如何思维”的精辟回答。 它强调了思维的主动性、逻辑性和实践性。
经验与教育的融合:从“做中学”到“生长”
杜威猛烈抨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认为那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需要被动灌输的“书本教育”,割裂了经验与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教育即生长”(Education is Growth)。
- 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杜威认为,未来是模糊的、不可预测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为某个遥远的未来做准备,而是要让教育本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通过与环境互动,并通过反思性思维,不断改造和重组自己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力、知识和品格不断“生长”。
-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这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实践核心,它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指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境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动手,也动脑,经验得以深化,思维得以锻炼。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思想虽然诞生于一个世纪前,但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常常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和最终答案,杜威提醒我们,要更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一个错误的答案背后,可能隐藏着宝贵的思维火花。
-
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不要把知识关在课本里,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数学可以去规划一次班级旅行;学习物理可以设计一个小装置;学习历史可以排演一个历史剧。
-
培养提问和反思的习惯: 教师的角色不应是知识的权威灌输者,而应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他们像侦探一样去搜集证据、验证假设、反思自己的观点。
-
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家庭和文化背景进入课堂,教育要尊重并利用这些“初始经验”,将新知识与学生已知的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经验的“连续性”。
-
平衡自由与纪律: 杜威强调教育要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但这种自由不是放任自流,真正的自由,是在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中,通过克服困难、遵守规则而获得的,这需要教师在“自由”与“引导”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通过反思性思维,将零散的、主动的经验,转化为有意义的、连贯的知识和智慧,而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和促进这一转化的、旨在促进个体持续“生长”的实践活动。
简而言之,好的教育,不是把一桶水倒进另一个空桶里,而是点燃一把火,让每个学习者用自己的经验作为燃料,通过思维的火焰,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