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创造性思维如何重塑?

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远不止是“灵光一闪”或“天马行空”,它是一种产生或识别出新颖(原创、出乎意料)且有价值的想法、方法或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它的核心在于“连接”——将看似不相关的概念、领域或信息点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

AI时代,创造性思维如何重塑?-图1

创造性思维是“想出新点子,并证明这个点子有用”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特征

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想法,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1. 新颖性

    • 原创性:这个想法是前所未有的,是对现有知识和模式的突破,它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复制。
    • 出乎意料:它能打破常规,让人产生“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叹,它挑战了固有的思维定式。
  2. 价值性

    • 实用性:这个想法能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满足一个需求,或者改善一个流程,一个再新奇但无法应用的点子,只能算空想。
    • 审美性/意义性:在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创造性思维的价值也可以体现在其美感、情感共鸣或深刻的思想内涵上。
  3. 流畅性

    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想法的能力,它不追求每个想法都完美,而是强调思维的“产量”,为后续的筛选和优化提供丰富的素材。

  4. 灵活性

    指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它要求思维不局限于单一框架,能够自由切换视角,比如从技术、用户、商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同一个问题。

  5. 精细性

    指对已有的想法进行深化、完善和细节打磨的能力,创造性不仅是“从0到1”的诞生,更是“从1到100”的精雕细琢。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经典模型)

虽然每个人的创造性过程不尽相同,但研究者们(如格雷厄姆·华莱士 Graham Wallas)普遍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 做什么:有意识地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数据、知识和经验,进行广泛的学习、阅读、调研和思考。
    • 状态:这是辛勤耕耘的阶段,看似平淡,但为后续的“孕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孕育阶段

    • 做什么:从问题中暂时抽离出来,让潜意识开始工作,去做一些与问题无关的事情,比如散步、洗澡、听音乐、睡觉。
    • 状态:这是“灵光一闪”的前夜,大脑在后台默默处理和连接信息,这个过程常常不被察觉。
  3. 豁朗阶段

    • 做什么:“啊哈!”(Aha! Moment)时刻,解决方案或核心创意突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这是一种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顿悟。
    • 状态:这是创造性思维最令人兴奋的阶段,感觉像是被“神启”了。
  4. 验证阶段

    • 做什么:将顿悟产生的想法付诸实践,通过逻辑分析、实验、计算、原型制作等方式来检验其可行性和价值,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 状态:这是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关键一步,需要严谨和务实。

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常见障碍

我们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创造性潜能,但后天的环境和习惯常常会扼杀它。

  1. 思维定式

    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让我们习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看不到其他可能性。“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2. 过早判断

    在想法还很脆弱的阶段,就用“行”或“不行”、“好”或“坏”过早地对其进行评判,这会扼杀新想法的萌芽,尤其是在头脑风暴中,“先发散,后收敛”是黄金法则。

  3. 恐惧失败

    害怕犯错、害怕被嘲笑、害怕承担风险,导致人们不敢尝试新奇的、可能失败的想法,但创造性恰恰是在试错中前进的。

  4. 寻求唯一正确答案

    很多教育系统训练我们寻找标准答案,而创造性思维恰恰是鼓励探索多种可能性,拥抱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5. 缺乏好奇心

    对世界漠不关心,满足于现状,不愿提问和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天敌”。


如何培养和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可以像肌肉一样被锻炼的能力。

  1. 保持好奇心,持续提问

    多问“为什么?”“…会怎样?”“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像孩子一样对世界保持探索欲。

  2. 跨界学习,建立连接

    主动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学点编程、懂点艺术、了解点心理学,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最容易产生新的火花。

  3. 练习发散性思维

    • 头脑风暴:设定一个主题,在规定时间内,不加评判地写下所有想到的点子,数量越多越好。
    • 思维导图:从一个中心词出发,向四周发散,画出相关的联想,形成网状结构。
    • 强制关联法:随机选择两个不相关的事物(如“勺子”和“云”),强行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或可以结合的创新点。
  4. 拥抱约束,而不是逃避

    约束(如时间、预算、材料限制)反而能激发创造力,它迫使你在有限的资源内寻找最优解,避免陷入“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困境。

  5. 培养观察力,留意细节

    创意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留意人们的行为、抱怨、需求,这些都是未被满足的创意机会。

  6. 允许自己“无所事事”

    给大脑留出“孕育”阶段的时间,放下手机,去散步、发呆、冥想,让潜意识有机会工作。

  7. 拥抱失败,从错误中学习

    将失败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终点,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方向,再次尝试,像爱迪生那样,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又发现了一种行不通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属,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的思维方式和技能,它既是艺术,充满了直觉、想象和激情;也是科学,有其内在的过程、方法和规律。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创造性思维已经从一种“锦上添花”的软实力,转变为解决复杂问题、驱动创新、保持个人和组织竞争力的核心引擎,理解它、拥抱它、并刻意练习它,是我们每个人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