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法治思维如何护航新时代治理效能提升?

树立法治思维:迈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

“法治思维”是指,在认识、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时,以法律规范为基准,运用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和法律精神来进行思考、判断和决策的一种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将法律作为最高权威,崇尚法治、敬畏法律,并自觉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化解社会矛盾。

法治思维如何护航新时代治理效能提升?-图1

就是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想到法律,用法律说话,按法律办事


为什么必须树立法治思维?——其重要性

树立法治思维,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 对个人而言: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 维护合法权益: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法治思维引导人们通过合法途径(如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信访不信法”、“闹访”等极端方式。
    • 规范自身行为:法治思维让人明白法律的红线和底线,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从而自觉约束行为,避免因无知或冲动而触犯法律。
    • 提升公民素养:一个具备法治思维的人,更懂得尊重他人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是现代文明社会合格的建设者。
  2. 对社会而言:是和谐稳定的保障

    • 定分止争:社会矛盾不可避免,法治思维为解决矛盾提供了统一、公正、可预期的规则和程序,避免了“以力服人”、“以情代法”的混乱局面,有效化解社会戾气。
    • 形成公平正义的环境:当法律面前人人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人们就会相信,无论贫富贵贱,都能在法律框架内获得公正对待,这能极大地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优化营商环境: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明确的产权保护、公平的竞争规则、可预期的司法判决,是企业安心投资、大胆创新的信心之源。
  3. 对国家而言:是长治久安的基石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将国家各项事务纳入法治轨道,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执行规范化、监督透明化的必由之路。
    • 制约公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它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特别是掌握公权力的机关和人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接受人民监督。
    • 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一个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国家,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为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法治思维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法治思维并非空洞的口号,它包含一系列具体的原则和内涵:

  1. 法律至上原则

    • 内涵: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个人、组织,包括执政党和政府,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法律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最终标准。
    • 对立面:“人治思维”、“权大于法”。
  2. 权力制约原则

    • 内涵: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法治不仅制约民权,更核心的是制约公权力。
    • 对立面:“特权思想”、“一言堂”。
  3. 程序正义原则

    • 内涵:不仅实体结果要公正,作出结果的程序也必须公正,即“看得见的正义”,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是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关键。
    • 对立面:“结果导向”、“不择手段”。
  4. 权利保障原则

    • 内涵:法律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在处理任何事务时,都要首先考虑是否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 对立面:“义务本位”、“重管理、轻服务”。
  5. 责任平等原则

    • 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无论其身份、地位、财富如何,只要实施了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
    • 对立面:“刑不上大夫”、“同案不同判”。
  6. 社会和谐原则

    • 内涵:法律不仅是惩罚的工具,更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通过法律手段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对立面“以暴制暴”、“冤冤相报”。

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和运用法治思维?

树立法治思维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1. 对于普通公民:

    • 学法懂法是前提:主动学习宪法和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民法典、刑法、劳动合同法等),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 信法用法是关键:遇到问题,首先想到法律途径,在签订合同、处理纠纷、维护权益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
    • 守法敬法是底线:自觉遵守法律,将法律内化为行为准则,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
  2. 对于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

    • 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关键少数”,必须率先垂范,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
    • 坚持依法决策:在出台政策、处理重大问题时,要进行合法性、可行性、风险评估,确保决策于法有据。
    •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行政执法中,既要“法无授权不可为”,也要“法定职责必须为”,杜绝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
  3. 对于全社会:

    •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普法形式,将法治精神融入国民教育、社会宣传和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 保障司法公正独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 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降低维权成本,让普通民众打得起官司、请得起律师,能够便捷地获得法律帮助。

从“人治”到“法治”,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树立法治思维,就是要在全社会确立一种对法律的信仰、对规则的尊重和对程序的敬畏。 它不仅关乎个人的福祉,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未来,当法治成为一种思维习惯、一种社会风尚、一种治理常态时,我们离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社会也就不远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