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大数据时代,思维变革如何跟上时代步伐?

如果说小数据时代的思维是“基于经验的因果论”,那么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就是“基于数据的相关性论”

大数据时代,思维变革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图1

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层面,详细阐述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具体内涵。


核心转变:从“为什么”到“是什么”

这是大数据思维最根本、最颠覆性的转变。

  • 小数据时代(因果论):

    • 思维模式: 我们必须先理解一个现象背后的原因(Why),才能做出判断和决策,我们相信“凡事有果必有因”,追求的是因果关系
    • 例子: 某地区流感爆发,我们会先去寻找病毒源、传播途径(为什么得病),然后针对性地研发疫苗、隔离人群,我们相信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解药”。
  • 大数据时代(相关性论):

    • 思维模式: 我们不一定需要知道“为什么”,只要发现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存在强烈的关联性(What),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关联来预测和行动,我们关注的是相关关系
    • 例子: 著名的“啤酒与尿布”故事,超市发现,购买尿布的男性顾客,有很大概率会同时购买啤酒,超市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丈夫帮妻子买东西时想犒劳自己),只需要把这两种商品摆放在一起,就能显著提升销量,这就是利用相关性进行决策。

核心洞察: 在大数据面前,“知道是什么”就已经足够有用了,它让我们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解决问题,而无需陷入复杂、有时甚至无法穷尽的因果探究中。


大数据思维的五大核心特征

除了上述的根本转变,大数据思维还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特征上:

全样思维 vs. 抽样思维

  • 小数据时代: 由于数据量小、处理能力有限,我们只能通过抽样来推断总体,我们精心设计抽样方案,力求样本能代表总体,但误差和偏差在所难免。
  • 大数据时代: 我们有能力收集和分析全体数据(或接近全体数据),而不是样本,这让我们可以摆脱抽样的不确定性,看到更完整、更精确的图景。
    • 例子: 过去通过1000份问卷了解用户满意度,现在可以通过分析网站所有用户的点击、浏览、评论数据来得出结论。

效率思维 vs. 精度思维

  • 小数据时代: 我们追求数据的精确性,因为数据量小,每一个数据点都至关重要,错误的或模糊的数据会严重影响结论,清洗数据、确保质量是核心工作。
  • 大数据时代: 我们更接受数据的混杂性不精确性,我们愿意用数据的“广度”和“新鲜度”来换取一定的“不精确”,因为我们处理的是海量数据,个别错误数据的影响微乎其微。
    • 例子: GPS定位数据可能有些许偏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它实时规划最优路线,我们更看重的是数据的时效性整体趋势

数据思维 vs. 流程思维

  • 小数据时代: 商业决策更多依赖于经验、直觉和固定的业务流程,数据只是辅助工具,用于验证或修正决策。
  • 大数据时代: 数据本身成为决策的核心依据和驱动力,决策流程从“人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企业建立数据文化,让数据说话,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 例子: Netflix不是靠高管拍板决定拍什么剧,而是通过分析数亿用户的观看行为数据,来预测哪些题材和演员会受欢迎,然后才投入巨资制作《纸牌屋》。

预测思维 vs. 描述性思维

  • 小数据时代: 数据主要用于描述过去(发生了什么?),月度销售报表、年度财务总结等,都是对历史情况的回顾。
  • 大数据时代: 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预测未来(将会发生什么?),通过建立模型,我们可以预测用户行为、市场趋势、设备故障等。
    • 例子: 亚马逊根据你的浏览和购买历史,预测你可能喜欢什么商品,并提前推荐给你,谷歌通过搜索数据预测流感爆发。

创新思维 vs. 竞争思维

  • 小数据时代: 企业间的竞争更多是在现有产品和市场上的零和博弈,争夺有限的客户。
  • 大数据时代: 数据本身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可以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创造新的市场,这是一种“从0到1”的创新。
    • 例子: Google本身不生产汽车,但它通过海量的驾驶数据,推出了自动驾驶技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万亿级市场,Uber、Airbnb等平台经济,其核心都是对数据的重新组织和利用。

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怎样的思维?

综合来看,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是一种融合了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复合型思维,它具有以下特质:

  1. 开放性: 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结构化数据,而是愿意拥抱来自社交媒体、物联网、传感器等一切来源的、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
  2. 关联性: 不再执着于单点因果,而是善于在看似无关的数据中发现隐藏的关联,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
  3. 实验性: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通过A/B测试、多变量测试等方法,让数据来验证想法,快速迭代,持续优化。
  4. 前瞻性: 不再满足于解释过去,而是利用数据模型洞察未来趋势,从“响应式”管理转向“预测式”管理。
  5. 系统性: 将数据视为一个贯穿企业所有环节的生态系统,从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到分析、应用,形成闭环,持续创造价值。

一个重要的提醒: 大数据思维并非要完全否定经验和直觉,在数据缺失、模糊或相互矛盾的情况下,经验和直觉依然是宝贵的财富,最理想的状态是将数据洞察与人类智慧相结合,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大数据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新罗盘”,但最终掌舵的,依然是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