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斯坦福设计思维2025最新应用,如何解决XX实际问题?

什么是斯坦福设计思维?

斯坦福设计思维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的需求为起点,通过理解用户、挑战假设、创造多种可能性、制作原型并进行测试,来最终打造出用户真正渴望的产品、服务或体验。

斯坦福设计思维2025最新应用,如何解决XX实际问题?-图1

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心态,强调同理心、协作和实验精神,它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商业创新、社会服务、教育改革等各个领域。


核心五阶段

斯坦福设计思维通常被描述为一个线性的五阶段流程,但实际上它是一个非线性的、迭代的循环过程,团队可能会在任意阶段之间来回跳跃,根据新发现不断调整方向。

以下是五个核心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关键活动和产出:

共情

这是整个流程的基石和起点,目标是深入理解用户,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凭空猜测。

  • 核心问题: 我们正在为谁设计?他们的真实需求、动机、痛点和渴望是什么?
  • 关键活动:
    • 用户访谈: 与目标用户进行开放式、非引导性的对话,倾听他们的故事。
    • 观察: 在用户真实的环境中观察他们的行为,发现他们自己都未曾言说的潜在需求。
    • 沉浸式体验: 亲自体验用户所经历的过程,感受他们的困境。
    • 共情地图: 将访谈和观察到的信息整理成“说”、“做”、“想”、“感”四个象限,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用户画像。
  • 产出: 对用户的深刻理解、用户画像、同理心地图、丰富的定性研究数据。

定义

在充分理解用户之后,将所有观察和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清晰、有洞察力且以用户为中心的问题陈述

  • 核心问题: 我们所面临的最核心、最值得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关键活动:
    • 分析洞察: 从共情阶段收集的大量信息中,识别出关键模式、洞察和机会点。
    • 创建“我们如何能…”(How Might We...)问题陈述: 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充满可能性和创造力的开放性问题,这有助于激发团队的创意。
      • 从“老年人很难独自使用智能手机” -> “我们如何能帮助老年人轻松、自信地与家人视频通话?”
  • 产出: 一个清晰、聚焦的“我们如何能…”问题陈述,为后续的创意阶段指明方向。

构思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产生大量、多样化的创意和解决方案,暂时不考虑可行性。

  • 核心问题: 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我们定义的问题?
  • 关键活动:
    • 头脑风暴: 遵循“不评判、追求数量、鼓励奇思妙想、在他人基础上构建”的原则。
    • 思维导图: 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联想和扩展。
    • SCAMPER法: 通过替代、合并、调整、修改、挪作他用、消除、反转等七个角度来激发新想法。
    • Worst Possible Idea: 故意提出最糟糕的想法,以此来打破思维定势,激发更有创意的方案。
  • 产出: 海量的、多样化的创意点子列表。

原型

将最有潜力的想法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低成本的实体模型,原型不是最终产品,而是用来学习和测试假设的工具。

  • 核心问题: 我们如何快速、低成本地将一个想法呈现出来,以便用户进行体验和反馈?
  • 关键活动:
    • 低保真原型: 使用纸笔、便利贴、纸板、乐高等简单材料快速制作,用纸笔画出App的界面流程图,用纸板制作一个产品外壳。
    • 故事板: 用一系列连续的图画来描绘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完整故事。
    • 角色扮演: 团队成员扮演用户和服务人员,模拟服务场景。
  • 产出: 一个或多个快速、低成本的原型,用于测试核心概念。

测试

将原型交给真实用户进行体验,收集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迭代和改进,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验证原型是否完美,而是为了学习

  • 核心问题: 用户如何看待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否解决了他们的核心问题?
  • 关键活动:
    • 用户测试: 邀请用户与原型互动,并鼓励他们“出声思考”(Think Aloud),说出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 观察与提问: 观察用户的反应,并提出开放式问题,深入了解他们的体验。
    • 迭代: 根据测试反馈,回到前面的任何一个阶段(可能是构思、定义,甚至是共情阶段),对解决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 产出: 用户反馈、对解决方案的深刻理解、优化后的方案,以及进入下一个迭代循环的依据。

核心原则

除了五个阶段,斯坦福设计思维还建立在几个重要的核心原则之上:

  1. 以人为本: 创新的出发点必须是人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技术或商业目标。
  2. 关注整体: 解决方案不仅要功能完善,还要在情感、意义和商业层面都是完整的。
  3. 善用原型: “制作胜于言谈”,将抽象的想法可视化,是学习和沟通的最有效方式。
  4. 拥抱迭代: 没有完美的第一次尝试,通过不断的小步快跑、测试和学习,逐步逼近最佳方案。
  5. 跨学科协作: 不同背景的人(设计师、工程师、商业人士、心理学家等)在一起工作,能碰撞出更全面的火花。

应用实例:为老年人设计一款社交App

  1. 共情: 团队成员去养老院、社区活动中心,与老年人聊天、观察,发现他们不仅孤独,还害怕给子女添麻烦,同时对新科技有畏难情绪。
  2. 定义: 团队总结出核心问题:“我们如何能帮助老年人轻松、自信地与家人保持联系,同时不给他们带来操作负担?”
  3. 构思: 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提出了各种点子:一键式视频通话、自动发送照片的相框、用语音控制的社交App、社区互助平台等。
  4. 原型: 团队用纸和笔绘制了App的核心界面,一个巨大的绿色“呼叫子女”按钮,旁边是几个简单的照片分享选项,他们还用纸板做了一个模拟手机模型。
  5. 测试: 团队带着纸板原型去找几位老年人试用,一位老人说:“这个按钮很好,但我不知道怎么拍照片发给孙子。” 团队发现,拍照功能对老人来说依然是痛点。
  6. 迭代: 团队回到“构思”阶段,重新思考拍照和分享功能,他们可能会设计一个“自动捕捉精彩瞬间”的功能,或者一个更简单的“拍一张,选一张”的流程,然后制作新的原型进行再次测试。

斯坦福设计思维是一种强大而灵活的框架,它鼓励我们:

  • 从“我觉得”转向“用户需要”
  • 从“完美计划”转向“快速试错”
  • 从“个人英雄”转向“团队共创”

它不是万能的,尤其不适合解决那些定义清晰、技术路径明确的“收敛性”问题,但对于那些模糊、复杂、充满未知的“发散性”问题,设计思维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路径,引导团队走出思维的舒适区,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