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
主要考察孩子的观察、归纳和推理能力。

数字规律
- 
题目1: 找出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 4, 6, 8, ( ), 12, 14- 思路引导: 让孩子观察数字的变化,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几? (4-2=2, 6-4=2...) 这是一个递增2的等差数列。
- 答案: 10
 
- 
题目2: 找出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3, 5, 7, ( ), 11, 13- 思路引导: 和上一题类似,观察数字的变化规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几? (3-1=2, 5-3=2...) 这是一个递增2的等差数列。
- 答案: 9
 
- 
题目3: 找出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8, 16, 14, 12, ( ), 8, 6- 思路引导: 这次是观察数字在变小,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小几? (18-16=2, 16-14=2...) 这是一个递减2的等差数列。
- 答案: 10
 
图形规律
- 
题目1: 观察下面图形的变化规律,接着画一个。 - 思路引导: 引导孩子观察图形的排列顺序,是按照“三角形、圆形、三角形、圆形...”的顺序重复的,最后一个图形是三角形,接下来应该是什么?
- 答案: ○ (圆形)
 
- 
题目2: 观察下面图形的变化规律,接着画一个。 - 思路引导: 引导孩子分组观察,可以看作是“两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为一组,在不断地重复。
- 答案: △ (三角形)
 
图形与空间
考察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数图形
- 题目: 数一数,下面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可以画一个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即2x2的网格)
- 思路引导: 这是最经典的“陷阱题”,不能只数到4个小正方形,要引导孩子思考:除了小正方形,整个大图形本身也是一个正方形。
- 答案: 5个 (4个小正方形 + 1个大正方形)
 
移动火柴棒
- 题目: 用火柴棒摆成一个汉字“口”,请你移动一根火柴棒,使它变成另一个汉字。- 思路引导: “口”字由4根火柴棒组成,让孩子尝试移动其中任意一根,看看能组成什么新字,把下面的一根横着拿起来,竖着放在右边,就变成了“日”字。
- 答案示例: 可以变成“日”、“中”等。
 
排队问题
是经典的“间隔问题”,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
几个人?
- 题目: 小朋友们排成一队做操,从前面数,小红排在第5个;从后面数,小红排在第6个,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思路引导: 画图是最好的方法!画一条横线,标出小红的位置。
- ○ ○ ○ ○ [小红] ○ ○ ○ ○ ○
- 从前面数有4个人(不包括小红),从后面数有5个人(不包括小红),再加上小红自己,4 + 5 + 1 = 10人。
- 公式: 总人数 = 前面的人数 + 后面的人数 + 1 (自己)
- 答案: 10个
 
间隔问题
- 题目: 10个小动物排成一队,每两个小动物之间相距1米,这队小动物从头到尾一共有多长?- 思路引导: 画图!画10个圆点代表10个小动物。
- 数一数,有多少个“—”号? 10个点之间有9个间隔,每个间隔是1米,所以总长度是 9 x 1 = 9米。
- 公式: 总长度 = (动物数量 - 1) x 间隔距离
- 答案: 9米
 
钟表与时间
考察孩子对时间的初步认识。
几时几分
- 题目: 看钟表,写出下面的时间。
(画一个钟表,指针指向3:15)- 思路引导: 引导孩子先看时针,它过了数字“3”,但没到“4”,所以是“3”时,再看分针,它指向数字“3”,代表 3 x 5 = 15分。
- 答案: 3时15分
 
时间计算
- 题目: 电影下午2:10开始,演了50分钟,电影是几点结束的?- 思路引导: 可以分步计算。- 从2:10开始,先过50分钟,可以先算从2:10到3:00需要多长时间。(60 - 10 = 50分钟),哦,正好50分钟!所以电影3:00结束。
- 或者直接算:10分 + 50分 = 60分,60分就是1小时,所以2:10 + 1小时 = 3:10。 (这里出题可以调整一下,比如演了40分钟,这样答案是2:50,避免巧合)
 
- 答案(按原题): 3:00结束
 
- 思路引导: 可以分步计算。
趣味应用题
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考察孩子的综合运用能力。
购物问题
- 题目: 小明有18元钱,他想买一个10元的书包和一个5元的文具盒,钱够吗?如果够了,还剩多少钱?- 思路引导: 先算出买这两样东西一共需要多少钱,然后用小明有的钱去减,看够不够。
- 步骤1: 10 + 5 = 15 (元)
- 步骤2: 18 - 15 = 3 (元)
- 答案: 钱够了,还剩3元。
 
等量代换
- 题目: 1个苹果可以换2个橘子,1个橘子可以换4颗草莓,1个苹果可以换多少颗草莓?- 思路引导: 这道题是“换算”,告诉孩子,1个苹果 = 2个橘子,而1个橘子 = 4颗草莓,那么2个橘子就是 2 x 4 = 8颗草莓,1个苹果可以换8颗草莓。
- 答案: 8颗草莓
 
简单推理
- 题目: 三个小朋友比高矮,明明比华华高,强强比明明矮,谁最高?谁最矮?- 思路引导: 把信息整理一下。- 明明 > 华华
- 明明 > 强强
 
-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明明比另外两个人都高,所以明明是最高的,那么华华和强强谁更矮呢?题目没有直接说,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强强比明明矮,华华也比明明矮,所以最矮的在华华和强强之间,这道题可以锻炼孩子的信息整合能力。
- 答案: 明明最高,强强最矮(或华华最矮,取决于题目给出的信息,这里强强比明明矮,华华也比明明矮,所以无法确定华华和强强谁更矮,但可以确定明明最高,可以修改题目为:明明比华华高,强强比华华矮,这样就是明明最高,强强最矮。)
 
- 思路引导: 把信息整理一下。
给家长的小建议:
- 鼓励画图: 对于抽象的题目,让孩子动手画一画(线段图、示意图),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
- 多问“为什么”: 当孩子给出答案后,不要只满足于结果,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孩子说出思考过程。
- 允许犯错: 思维拓展题的目的是“拓展”,而不是“得分”,孩子在思考中犯错是非常正常的,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 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多和孩子玩数学游戏,比如分水果、看时间、数楼梯等,让数学变得有趣。 能帮助您的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锻炼思维,爱上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