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过去十年中国商业思想的核心变迁。“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在2025-2025年间达到了顶峰,成为家喻户晓的商业热词。

但它的诞生、发展和演变是一个更长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理解它:
第一阶段:萌芽与酝酿期(约2008-2012年)
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已经通过免费、用户至上等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互联网思维”这个词还没有被系统性地提炼和传播出来。
- 
核心特征: - 用户为王: 互联网公司开始意识到,与传统企业不同,他们必须极度关注用户体验,因为用户有无数选择,用脚投票的成本极低。
- 免费模式: 通过免费服务(如QQ、微信、360安全卫士)获取海量用户,再通过增值服务或广告变现的模式已经成熟。
- 数据驱动: 互联网公司天生就拥有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并开始利用这些数据来优化产品和运营。
- 快速迭代: “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开发模式,与传统工业时代的“完美规划”形成鲜明对比。
 
- 
代表事件/人物: - 周鸿祎的“免费”和“用户至上”理念。
- 雷军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虽然是小米的,但完美概括了早期的互联网思维。
- 这个阶段,互联网公司内部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但尚未向外“输出”。
 
第二阶段:爆发与普及期(2025-2025年)
这是“互联网思维”的“高光时刻”,2025年,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提出了“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小米手机,引发了全社会的模仿和讨论。
- 
引爆点: - 小米模式的成功: 小米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手机,通过线上直销、粉丝营销、参与感,在短时间内颠覆了传统手机行业,这让所有传统行业的老板都感到震惊和焦虑。
- 传统行业的焦虑: 2025-2025年,被称为“互联网元年”,传统行业的巨头们(如董明珠的格力、张瑞敏的海尔)纷纷开始反思,担心自己被“互联网颠覆”,这种集体焦虑催生了巨大的学习需求。
- 专家与媒体的推波助澜: 大量商业讲师、分析师和媒体开始解读、包装和贩卖“互联网思维”,使其迅速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商业“万能公式”。
 
- 
核心特征(被广泛总结的“七字诀”或“九字诀”): - 用户至上: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 体验为王: 产品不仅要好用,还要好看、好玩。
- 免费: 用免费作为切入点,建立商业模式。
- 颠覆: 打破传统行业规则,用降维打击的方式取胜。
- 参与感: 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中,成为“粉丝”。
- 社会化营销: 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口碑传播。
- 平台思维: 从做产品转向做平台,连接多方资源。
 
这个时期,几乎所有企业开会都会谈“互联网转型”,仿佛不沾上“互联网思维”就意味着落后。
第三阶段:反思与降温期(约2025-2025年)
当“互联网思维”被滥用和泛化后,问题开始显现,许多传统企业盲目照搬,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 
反思与批判: - “互联网思维”的局限性: 人们发现,互联网思维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重资产的制造业、需要长期积累的餐饮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医疗教育业,无法简单地靠“免费”和“颠覆”来成功。
- “互联网泡沫”的隐忧: 大量O2O(线上到线下)、P2P(点对点借贷)等项目打着“互联网思维”的旗号,最终因模式不可持续而倒闭,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 从“颠覆”到“融合”: 业界开始认识到,互联网不是要颠覆一切,而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应该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取长补短,这个时期,“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开始兴起。
 
- 
代表事件: “互联网思维”的权威解读者之一李善友教授,在创办“混沌大学”后,其思想也从单纯的互联网思维,转向了“第二曲线”、“非连续性创新”等更底层的认知科学和生物学理论。 
第四阶段:融合与进化期(2025年至今)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个独立的、革命性的概念已经逐渐淡出,但其核心思想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现代商业的血液中。
- 
新的称谓与内涵: - 数字化转型: 这是当前最主流的提法,它不再强调“颠覆”,而是强调利用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升级改造。
- 用户中心/客户体验: “用户至上”和“体验为王”已经成为所有行业(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传统行业)的共识,不再是互联网公司的专利。
- 数据驱动决策: “用数据说话”已经成为优秀企业的基本要求。
- 敏捷与迭代: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成为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而像“电力”一样,成为所有行业的基础设施和赋能工具。 我们不再需要单独强调“互联网思维”,因为这种思维已经内化为现代商业的基本素养,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用互联网思维”,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在各自的行业里做得更好”。 
时间线总结
| 阶段 | 时间 | 核心特征 | |
|---|---|---|---|
| 萌芽期 | 2008-2012 | 互联网公司内部实践,外部尚未形成概念 | 用户、免费、数据、迭代 | 
| 爆发期 | 2025-2025 | 传统行业集体焦虑,概念被包装和普及 | 互联网思维、颠覆、小米模式、参与感 | 
| 反思期 | 2025-2025 | 概念被滥用,开始回归理性,认识到局限性 | 融合、产业互联网、批判反思 | 
| 进化期 | 2025-至今 | 思想融入商业本质,概念被更具体的术语取代 | 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客户体验、敏捷 | 
回答你的问题:“互联网思维什么时候?” 它大约在2025-2025年成为一个全民热议的“热词”,但它所代表的核心理念,早在那之前就已孕育,并在那之后不断演变,最终成为今天数字时代商业文明的基石。

 
                             
         
         
         
         
         
         
         
         
         
        